2009年12月20日 星期日

Amazon與管理大師簽署電子書獨家銷售協議

國外媒體認為,這項宣布可能吸引其他知名作者效法,包括與電子書業者協商電子出版版權或是電子書的獨家出版權。

Amazon於周一(12/14)宣布,已和「與成功有約」(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及「與領導有約」(Principle-Centered Leadership)的作者,也是知名管理大師Stephen Covey簽署電子書獨家銷售協議。

Amazon表示,這是上述書籍首度以電子書形式出版。除了這兩本書外,未來Kindle客戶也可望自Kindle Store獨家下載Covey的其他書籍,包括即將出版的「Great Work, Great Career」。

Covey除了在Amazon上名列第十三大受歡迎的作家外,也曾獲選為時代雜誌二十五名最具影響力的美國人之一。Covey表示,由於有許多讀者使用Kindle,因此這將是接觸那些想下載書籍並立刻閱讀的讀者的有效途徑。

紐約時報分析,Covey此舉將會讓傳統出版商對電子出版的經濟情勢更為焦慮,但同時也提供作者另一個獲利的管道。

國外媒體認為,這項宣布可能吸引其他知名作者效法,包括與電子書業者協商電子出版版權或是電子書的獨家出版權。

目前Amazon約握有8成的電子書市場,媒體分析這可能是Covey選擇Amazon作為獨家合作伙伴的原因之一,但這同時也讓其他20%的電子書裝置無法存取Covey電子書版本的著作。

本文出處:http://www.ithome.com.tw/itadm/article.php?c=58697

Publishing today is more difficult than ever

ASHKANASY為澳洲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教授,同時也是管理學門A+期刊JOB的總編輯。他在最新一期JOB文章中(2010年出刊,線上已有電子版),提出了幾個學者投稿論文時必須注意的問題:

1.論文最常被JOB拒絕的理由包括了:single source、自陳量表、犯Type II error
2.作者應該將自己所投稿的論文從 「So what」提升到「Uh-ha!」,設法將自己的論文讓讀者感到有趣甚至感到驚喜。

ASHKANASY也認為,縱使JOB的接受率越來越低,但學者仍應致力於將好的文章投稿到高品質的期刊。

2009年12月9日 星期三

5個秘訣讓腦袋再生 [商業周刊第 1037 期 ]

5個秘訣讓腦袋再生

不同領域的腦力,需要在對的組織與設計下,才能激盪出創新與變革,而中間的關鍵,常是一位具有橋樑作用、能帶動溝通的跨界人才。 這樣的人,現在與未來都炙手可熱。

如何培養自己成為具有跨界思考溝通力的人?政治大學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在2000年就與教育部合作,規畫養成孩子創造力的教學方式,有超過10個領域的教授參與研究,如何培養未來學子跨界思考能耐,因為好的創新,通常來自跨界。綜合政大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主任詹志禹的教學心得與《梅迪奇效應》(The Medici effect)一書的建議,歸納出5個簡單方法,讓你終生受用。

1.多讀其他領域作品

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碰到難解的問題會讀唐詩找靈感,中研院院士黃一農雖念理工,但因興趣苦讀《莊子》,練就日後讀古書能耐。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洪蘭說,閱讀與創造力是同樣的神經機制,讀得越廣,神經網連結越密。

2.跟各種專長的人交流

芝加哥大學可以成為2006年諾貝爾獎得主最多的學校,校內的啤酒吧居功厥偉。因為常有來自不同領域的人互相交流,藉此能有更多從別人觀點看事情的機會。不過自己本業領域的能耐要夠,才能擦出火花。

3.吸取團隊合作經驗

企業未來跨職能與跨國界合作專案的機會將大增。請先打開心胸,學習團隊合作,不要怕衝突與爭執。你才有可能看到,不同領域交錯產生的火花。

4.抓出跨領域共通概念

當你接觸更多不同領域的知識後,你能否抓出其中的共通點?比如說,你主修電腦,你知道訊息處理的機制,但你知道生物學與心理學也有用到此機制嗎?常常思考練習,不僅可以觸類旁通,還能增加跨領域溝通力。

5.見山不只是山

這是指同中求異。比如當你看到一棟別墅,想像如果你是主人,你會把別墅蓋成什麼樣?但下一步,你可以試著去想像,如果你是達文西,你會怎樣蓋別墅?透過這些練習,腦袋會越來越「活」!

本篇文章摘自: 商業周刊第 1037 期

2009年12月7日 星期一

Global Innovation Tournament Winner

由史丹佛大學舉辦之Global Innovation Tournament獎項公布摟,這個活動從1000個競賽影片中選出22個獎項,其中政大科管所學生參賽之影片獲得「Motivated Kids」獎項(請參考以下影片)。




評估這些作品的標準主要有以下幾項:

1.idea的創新與新穎性
2.有趣性
3.idea本身以及呈現的創意
4.當團隊執行這些創意時是否會產生影響力?
5.呈現內容的清晰與吸引程度

這次入選的影片中,有許多作品均在日常生活的情境中加入「play」的元素,並適當地、新奇地解決了人們在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問題。例如「The Dollar Box」、Reciclaman - Desaf’o (Recycling Kiosk Game)、Virtual World, Real Savings等影片。

既然「有趣」也是評選指標之一,那麼我們更不能錯過日本如何結合「Bikini」與「節能」的創意(請參考以下影片)。



更多關於這個活動的資訊可點選此處連結

2009年12月2日 星期三

提高專注力4招,打造高生產力辦公空間

提高專注力4招,打造高生產力辦公空間

‧經理人月刊 2009/11/19

當員工在上班時間使用耳塞或抗噪音耳機,身為主管的你不妨思考一下,是否辦公空間充斥著讓員工「容易分心」的因素,造成員工必須以「自力救濟」的方式,營造專心工作的空間,以隔絕辦公室的喧囂擾攘。


【整理/文及元】

員工對空間舒適度的4種反應一般而言,員工對於辦公空間舒適度的反應,可歸納為4種類型:


1.噪音敏感型:對於同事交談或電話鈴聲等外部刺激相當敏感(如果你身邊有這類員工,最好避免在辦公室鼓譟,或將電話鈴聲的音量調至最低);


2.環境敏感型:非常在意工作環境舒適度,例如,辦公室燈光的亮度與柔和度、座椅的合身度、背後有人走過引發的驚恐度,或人們在辦公室走動而映入眼簾的視覺干擾度(畢竟,沒人喜歡「背後有人」的感覺,所以如果你經過這類員工後方走道時,最好吸氣縮腹、側身而過,以免經過時身體碰觸員工的椅子驚擾對方);


3.複合敏感型:對辦公室的噪音與環境舒適度都非常敏感,他們通常是耳塞或抗噪音耳機的愛用者(你可以說他們太敏感了,其實喧囂擾攘的辦公室,員工很難專心工作);


4.我行我素型:不受噪音和環境因素的影響(他們通常是兩種極端——不是辦公室噪音源的大聲公,就是隨遇而安的禪定者)。


營造專心工作空間的4種方法


根據調查,一般職場中「複合敏感型」的員工最多,「我行我素型」最少。想要提升工作效率、營造專心工作的辦公空間,以下有4種方法:


1.凝聚注意力,工作就像看電影:一般人注意力只能持續兩小時,注意力一旦中斷(例如,接電話、與同事交談),就要再花15分鐘才能再次集中。因此不妨準備一張適合自己的舒適椅子,讓自己即使暫時被打斷,還是能立刻回到專心狀態。


此外,如果無論如何都必須開一場冗長的會議時,不妨提出臨時動議,讓與會者可以每兩個小時休息一次,並於再度開始會議之前,花10分鐘確認上一段的結論,以提高與會者的注意力。就像戲院會在正式放映電影前,先播放10分鐘左右的預告片或廣告,以音樂和旁白集中觀眾的注意力,如果工作也能跟看電影一樣投入,一定會更有效率。


2.設置會議「引導員」或「站著開會」:例行會議、跨部會議、主管會議——看看自己的一周行程表,閉著眼睛就能猜得到哪些是浪費時間且毫無意義的會議。近年來出現一種負責主導「會有議、議能決、決而行、行有效」的職位,名叫「引導員」(facilitator,或譯為「助導員」),他們並不是照本宣科的議長或司儀,而是能夠適時修正與會者偏題的閒聊,將討論導回議程設定的主題,也會關照會議全局,注意每一位與會者都有發言機會,不至於發生某一位與會者唱獨角戲的情形。


如果公司裡沒有引導員,不妨讓大家「站著開會」,以「起立會議」的方式進行會議,結果可能有所不同。以站立姿勢進行溝通,既不容易睡著,也能促進討論,更重要的是,一直站著很容易疲勞,所以,大家心知肚明必須說重點,早點結束會議。


如果因為某些因素無法讓與會者一直站著開會,也可以變更桌子高度,或時站時坐,藉由改變姿勢,帶給會議不同的刺激。


3.依據心情,保持最舒服的放鬆坐姿:每個人各有不同的體型與喜歡的放鬆姿態,所以坐姿各不相同。吃飯時、休息時、工作時,想坐的椅子也不一樣。同樣是在工作,寫字時、打電腦時、思考時、跟別人說話時,姿勢也會隨著改變。例如,發呆時身體往後伸展、思考時身體往前傾,或隨著工作狀態不同而調整座位高度或椅背角度。因此,只有一種椅子的辦公室,容易壓抑人的情緒、降低工作效率。


不妨在辦公室中放些大小、高度、硬度、材質、形狀、顏色不同的椅子,增加新鮮有趣的氣氛,讓員工可以配合不同的心情與用途,選擇適合自己的椅子;或在會議室、交誼廳等公共開放空間,讓椅子種類多點變化。只要多準備幾種椅子,員工就能配合當下心情自由選用,可以輕鬆坐下的沙發、適合用餐的餐椅或適合討論交談的會議椅,藉以提高工作效率。


4.桌面擺飾,提高工作效率:調查顯示,只要禁止大學生在宿舍房間牆上貼海報,或是禁止學生更改房間裝潢,很多學生就會喪失讀書的動力;甚至,在遭到退學處分的學生房間裡,比在學學生的房間更缺乏個人化裝飾。所以,在辦公桌上擺放裝飾品的個人化行為,是提升效率的重要元素之一。


工作場合也是一樣,辦公室桌面上的擺飾對員工心理層面的貢獻包括:轉換心情、開心地工作、打造自己的避風港、刺激靈感、提高注意力、有助於溝通等。如果你的辦公室禁止員工打造個人化桌面,不妨讓他們可以自由發揮,甚至獎勵最有個性的桌面裝飾,以提升工作效率。


(取材自《站著開會比坐著好!打造知識創造型辦公室的50個提案》,臉譜出版。)

借來的,最創意!/聰明借點子的6步創意法!

借來的,最創意!/聰明借點子的6步創意法!

‧大師輕鬆讀 2009/12/03

新構想一向是從既有構想建構出來的,看來完全原創的構想,都是由不同構想的片段與部分結合而成,只不過結合的方式是前所未有的。


【文/大衛‧科得‧莫瑞David Kord Murray】

具體來說,當你從整體的角度去觀察創意產生的過程,一定會發現任何新構想的誕生,都會經過以下的6步驟流程,就可以將過去既有構想中的各種面向或元素,結合成不同的組合,得出新的創意。


■步驟1、界定:明確指出所要解決的問題

創意構想就是問題的解決方案。因此,如何界定眼前的問題,會決定未來產生出什麼樣的解決方案,太狹隘或太廣泛皆不宜。要產生創意構想,第一步永遠都是去研究眼前的問題。每項營建工程一定都是從一項任務開始,創新構想的形成也一樣。要開始構思,必須建立新構想所要立足的堅固基礎。要發展創新構想,必須做以下幾件事:

● 找出想要解決的問題、

● 判斷造成這個問題的根本原因、

● 了解問題的影響範圍。


■步驟2、借用:從有類似問題的地方借來構想

將類似問題所採用的解決方案集結起來,這些方案可以來自競爭對手、所處業界,或者科學、藝術等領域。其他地方使用過的問題解決方案,是建構自己解決方案的材料。根據你對自己問題的了解,去尋求其他人在過去解決類似問題的方法。


要注意的是,在這個階段所採用的原始素材,會大大影響未來的創意構想。所想出的構想,會受到從他處借來的構想與概念所影響,就如同營建工程師會使用自己熟知的建材一樣。創意構想不是憑空想像而來,其實是將取自某處的片段構想,與取自另一處的片段構想混合而成。


■步驟3、結合:連結與混搭借來的構想

創造力基本上就是要去產生煥然一新的連結。尋找合適的比喻構想來建構與界定你的新構想,並且必要時建立新的比喻構想。在第2步驟中,你蒐集了不少新穎構想,作為建構創意構想的原始素材。這個步驟是要將這些概念連結起來,變成前所未有的新混和體。然而要真正做到,不能隨意將兩個構想湊在一起然後就碰碰運氣,反而需要有基本骨幹或架構,而這就是比喻構想的重要之處。


所謂創意思考,就是要將至少2個原本各自獨立,或是存在於其他組合之中的構想融合在一起。所選擇的比喻構想,會奠定新構想的整體架構。


■步驟4、醞釀:讓這些構想逐漸醞釀成解決方案

要想出原創構想最好的辦法,就是完全不要去想你的問題,這聽來矛盾,但事實就是如此。把構想擺到一旁,不要再去想,等到明天再說。去做其他事情,這樣可以讓構想稍微醞釀一下。然後,通常就在最意想不到的時候,你會發現腦海中清楚而明顯地出現極具創意的突破性構想。要如此去運用潛意識的力量。


當你用理智去思考某件事,就會產生突觸連結。愈是去思考同一件事,這些連結就愈深,結果會一再得到相同的結果。一段時間之後,要跳脫既定的樣板去思考就會變得非常困難,你會陷在同一種思考模式之中,很難產生全新的觀點,這就是納入潛意識思考如此重要的原因。


■步驟5、評斷:找出解決方案的優缺點

絕佳構想從不會完整出現,靈光乍現時所得到的見解,仍須先經過嚴格測試與發展,才能夠全力實行。換句話說,這時候必須透過評斷,讓理論上聽來不錯的構想,變得實際可用。


在創意流程中,評斷的功用不是要接受或拒絕構想,而是要用來加強和發展構想。評斷新構想可以達到以下3個效果:

1. 找出所有的缺點——藉此得知該採取哪些做法排除缺失。

2. 判斷這個構想的優點——並因此判斷構想能否存留。同時,了解到所發展構想的優點之後,就可以全力去強化這些優點,並加以發揚光大。此外,也可以確保,不會在排除缺點的同時不慎削弱了優點。

3. 發展出「完美解決方案」的第六感——也就是具有大量優點,並且幾乎沒有明顯缺點的構想。換句話說,評斷可以讓你的創意直覺更敏銳,讓你能夠慧眼看出好構想。


■步驟6、補強:排除缺點,發揮優點

透過嘗試錯誤法持續改善構想。調整和修正你在構思的構想,並一再重新組織你的構想,直到真正達到世界級水準為止。歸根究柢,創意流程一向有些難以捉摸,比較偏向嘗試錯誤的摸索,而不是一種按部就班的程序。優質,完整而可行的構想向來不容易實現,必須用左腦去理性思考、用右腦去創意思考,還要用全腦去面對現實。事實上,這會要經過反覆的過程,卓絕構想不會就這麼完整浮現。


創意思考原本就沒有效率,向來都是停停走走或是嘗試與錯誤。你會經常走錯路,然後再回頭重來,也會偏離方向,訣竅就是要不斷嘗試。重複去做,你的顯意識就會更善於發想創意,於此同時,你的潛意識也會更熟練於參與思考過程。要繼續為潛意識製造參與的機會。

【完整內容請見《大師輕鬆讀》357期〈借來的,最創意!〉

2009年11月29日 星期日

全球創新力,台灣排名13,亞洲第2新星

2009-11-18 【時報記者任珮云台北報導】


根據歐洲商學院今(18)日公佈的「2009-2010年創新發展報告」,全球最具創新能力的經濟體由瑞典奪冠,芬蘭居次,其後依序為美國、瑞士、荷蘭和新加坡。而台灣排名全球第13最具創新能力的國家,成為亞洲第2新星。

「2009-2010年創新發展報告」是針對全球131個國家,以「創新能力指數」(Innovative Capacity Index,簡稱ICI)評估各國有助於創新的因素、政策與機構,其中包含評量各國制度環境、人力資本、社會包容性、法規與法律制度、基礎建設的創新與研發,以及資訊與傳播科技(ICT)的採納與應用等等。該指數提供用以評估創新各面向政策對話的量化工具;這個方法用於各國政策時,是針對個別國家、根據各國發展階段與政權性質而定。

歐洲商學院名譽教授兼報告主編,同時為世界經濟論壇全球競爭力計劃的前首席經濟學家與領袖,羅培斯—克拉羅斯(Augusto Lopez-Claros)表示,「就經濟成長與繁榮的各項驅動力而言,創新能力已成為國家經濟成長的一大關鍵因素,而國力與影響力等傳統資源則逐漸退居次位。在現代社會,一個國家的成功發展與其健全政策、良好治理、有效管理稀少金融資源等條件息息相關,特別是視社會能夠善用其人口潛能的程度而定。現今的成功國家不見得幅員廣闊、天然資源豐沛,或能在國際上施展軍事力量;反而有越來越多國家是藉著國際貿易、海外投資與運用新科技,充分利用全球經濟契機,成功擴展人民的經濟機會」。

亞洲地區以新加坡及台灣表現最突出,分列榜上第6和第13名,高出表現次佳的日本(排名第15)、香港(排名第16)以及韓國(排名第19)。2009-2010年創新發展報告指出,台灣的成功在於趨吉避凶策略運用得宜;一方面施行正確且關鍵的措施包含善用國際貿易、投資、添購新科技的優勢,另外一方面避免重蹈他國發展失敗的覆轍。目前,台灣已成功從農業社會轉型科技大國以及ICT設備產製的領導者,擁有各種基礎設施如科學園區、公民營研究機構和民間智庫。在未來,台灣須更積極與成本結構更低廉的新興科技強國——中國合作,以提升全球競爭力。而新加坡在制度環境、良好治理、研發基礎設施品質,以及政商與民間社會使用最新科技程度等領域,均擠入前10名,整體排名全球第6。至於排名第15的日本,若其傑出創新能力不受公共部門管理品質的拖累,排名應可更前進。日本的高公債、人口高齡化現象嚴重,均影響其長期經濟體質,以及政府在政策執行上備受侷限。

歐洲商學院主席詹斯(Christopher Jahns)也指出,「創新能力指數讓全球決策者和企業家得以檢視創新能力背後、因國制宜的要素,藉由創造量化的知識框架,協助制定與執行更好的政策,創造有利於創新的環境。」


「2009-2010年創新發展報告」亦針對國民生產毛額佔全球百分之97的68個經濟體提供詳盡的國家創新概況;內容包含促進創新能力的政改優先項目列表,以及摘要該國在創新能力指數五大指標上的表現,包括:制度環境、人力資本、培訓與社會包容、法規與法律框架、研究與發展,以及資訊與傳播科技的使用。

2009年11月27日 星期五

改變LV表情的御用建築師:青木淳

前言

日本建築大師青木淳正因為能同時滿足這三種需求,因此成為Louis Vuitton(LV)這個世界知名品牌旗艦店的御用建築師。時尚品牌的店面可以說是這個品牌的門面,當然很重要。具有一五○年歷史的LV,邀請青木淳參與設計LV全球八家精品店,並規畫三家頂級的「LV之家」(LV Maison)——日本表參道店、紐約第五大道店和香港中環店,還有人說他「改變了LV的表情」。他究竟有什麼過人之處?

喜歡挑戰/結合方形皮箱和旅行概念贏得比稿

事實上LV委託青木淳的時候,儘管他在日本拿下許多建築獎,但還不是大師級的人物。青木淳說:「當時就因為我不有名,才得到這個機會。」大約在一九九八年,LV總部要找一位設計名古屋店外觀的建築師,LV並不希望交給大師級的人物。「因為大師一定有自己的風格。但是LV要的是能真正為LV這個品牌著想的人,他必須年輕、有一定的口碑,但又還沒達到頂尖的狀態。」

LV品牌以皮箱起家,所以青木淳結合方形皮箱和旅行的概念,結構呈直方體狀,外牆的雙層構造則營造成波浪花紋的效果,還能讓人聯想到沙漠中的海市蜃樓。這樣嶄新又兼具傳統的想法,讓青木淳贏得這次的比稿,成為他和LV的第一次合作案。

許多建築師都有自己的風格,不論當地風土民情如何,接到委託案就蓋一棟很炫的建築物,充分彰顯自己的個性。青木淳則強調建築物「在地化」,一定要融入當地,所以他會先觀察當地的特色,結合當地的人文、地形、風俗、民情等,再用好看的方式表現出來,這樣才不會是一棟漂亮的建築,在當地卻顯得格格不入。

喜歡取材當地/用兩百萬片馬賽克磁磚表現台北山水

青木淳來到台灣,也是用這樣的概念。他對台北的第一印象就是「溼度」,台北盆地在群山環繞下,似乎經常籠罩在霧氣中,天空灰濛濛的,植物也很茂盛,這般風景美極了。所以他二○○六年應忠泰建設邀請,為其設計「華漾」建案時,還特地用二百萬片台灣人不太愛的馬賽克磁磚,把台北的山水美景表現出來。

忠泰建設機構常務董事李彥良非常熟悉青木淳觀察城市的方式,他說:「到台北以後,不論日曬雨淋,他都會一個人走到建案的基地,而且每天走不同的路,藉此感受這個城市的力量。即使是看到一名在巷子裡刻印章的老先生,都能讓他發覺台北的人味,這些一點一滴,日後都可能應用在他的設計裡。」

他為設計LV店而到香港時,坐巴士四處逛,看到鐵窗驚為天人,於是把鐵窗的概念放進LV中環店裡,只是經過美化,沒人看得出來。在東京,讓他激賞的美景則是從品川到羽田間的工廠地區。當地人想快點擺脫老舊、醜陋的東西,青木淳則從這些所謂又老又醜的東西中找到好的一面,用這一面設計出令人刮目相看的作品,讓當地人重新發現它的美。

青木淳畢業於東京大學建築系,而且還念了建築研究所。小學五年級的時候,媽媽生日那天要送禮物,不巧零用錢都花光了,所以就畫了一張平面設計圖送媽媽,說「長大以後我會買這間房子送妳」。他說:「當時覺得畫平面圖很好玩,自己規畫哪個房間要放在哪裡,不過倒沒有想當建築師。」

基本上青木淳很愛「創作」。「本來我也想當小說家,其實寫小說和建築很像,只是小說是用文字來說故事,建築則是透過圖來把故事說好。」青木淳高中時還組樂團,也嘗試過作曲。「我特別跑去買作曲的書,結果忙了三天,寫不出半首曲子,我就知道音樂行不通的!」電影也玩過,還拍過釐米的電影。只是要上大學選科系時,發現大學沒有教寫小說的科系,也很少教人拍電影,但大學至少有建築系,於是走上建築這條路。

青木淳一九九一年成立青木淳建築計畫事務所時,決定要「做有趣的事!」不為自己設限的個性,或許也跟他小時候像個「遊牧民族」有關。因為父親工作的關係,青木淳時常搬家,「小學只有六年,我就念了四所小學,有時候早上起來都不曉得自己在哪裡!」搬久了他也漸漸習慣了,甚至感覺很好,因為「很自由」,而且不會留多餘的東西...

資料來源:《今周刊》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赫塔‧穆勒的成長經驗

【完整內容請見《聯合文學》十一月號301期;訂閱聯合文學電子版】

【文/唐薇】

本年度諾貝爾文學獎由德裔羅馬尼亞作家赫塔‧穆勒獲得。國際文壇人士聽到這個消息都大感驚訝,因為他們沒有聽過這個名字,然而認識她作品的人,都能馬上同意這個決定,因為她的確是一個風格獨特,語言極其優美的文學家。

我知道赫塔‧穆勒有藏字的習慣。只要在報章、雜誌,放眼所及的宣傳品上,遇見有趣、繽紛的字和詞,她就會興奮地拿起剪刀,切切嚓嚓把它們一一剪下,收藏在自己的寶貝盒子裡。她珍藏詞彙,如同人們珍藏珠寶一般。等到哪一天心血來潮,靈感湧現,她就會把盒子打開,挑出紙片,甚至配上圖案,一點一滴拼貼出美麗的詩句。

十月十九日德國圖書大獎頒獎典禮的酒會上,赫塔‧穆勒的面容看起來特別疲倦。疲倦的原因不是她入圍了卻沒得獎(這一點反倒讓她如釋重負),而是自十月八日諾貝爾文學獎名單公布的那一天起,她成天飽受祝賀聲、訪談轟炸,鎂光燈分秒追逐,簡直是一分一秒也不得清閒。望著她那疲憊的面容很不忍心,我們試著跟她聊點好玩的事情吧。首先是德國電視節目新鮮報的主持人謝克,向喜愛時尚的她推薦台灣品牌「夏姿」,企圖用絕美華服迷惑她進入另一個世界。而我則準備告訴她一個有趣的成語,跟文字有關。於是我開口問她:你聽過「煮字為藥」嗎?果然,赫塔‧穆勒聽了馬上把沉重的眼皮撐起,好奇地詢問:「咦,那是什麼?說來聽聽吧!」

「就是把字一個一個地放進鍋子裡,用小火慢慢煮,慢慢熬,慢慢提煉,最後熬出了一鍋仙丹妙藥,我們管那叫做詩。」

赫塔‧穆勒聽完大喜,她說:「我覺得這一整鍋的文字精髓,應該叫做滋補心靈的精力湯!人們喝了它,保證元氣大增、通體舒暢!這煮字為藥的說法還真有意思!」對於詩人來說,文字本身蘊含的強大力量,總能使他們眷戀著迷。赫塔‧穆勒也是詩人出身,她以詩的語言,一步一步構築自己的文學版圖。

她所喜愛的,隨心所欲地,拼貼文字的創作方式,或許可以被想像為樂透彩號碼的夢幻組合。只不過赫塔‧穆勒中了頭彩的過程並非偶然,她胸中有一股源自內在的推動力量,不停地促使她,完成戲劇一般的詩。在此節譯一段二○○五年出版的拼貼詩集《蒼白紳士拿著摩卡杯》(Die blassen Herren mit den Mokkatassen),跟讀者分享。

當 我 錯過 晚班列車 我 告訴
站長 我 想 在 長條椅 上
躺 一下下 他 說 請便 然後
開始 檢查 柵欄 上面
漆油漆的地方 他的 手臂 很像
看到 水塔 就會 轉彎 的 大狗 前腿
因為 牠們 看到 影子 就會害怕 他
想 知道 我 想不想 牢裡的 弟弟
我 問 你 認識 他 嗎 他說 碰巧認識
未經 策劃

相信讀者在閱讀詩句時,首先感覺到的是一股純真和甜美,讀起來也帶著兒歌似的可愛旋律。其實赫塔‧穆勒在詩中,最常談到的是監獄、警察,還有出了門以後,再也回不了家的父親。這種魔幻寫實的手法,加上詭異的冷酷氛圍,精準呈現專制集權對於生命鯨吞蠶食的恐怖感受。由於詩人作家自己親身經歷過這種迫害,曾被逼到幾近瘋狂的狀態,當慘痛深入她身上每一個細胞時,她便告訴自己,一定要使用最直接、正確、冷靜精準的文字,向世人說明共產專制集權的殘暴,同時抗爭到底,徹底維護人的自由權利。也因為如此,我們才能讀到赫塔‧穆勒的勇氣和正義感。

傷痕文學本是戰後德語文學的重要主軸,近年來移民文學蔚成氣候,赫塔‧穆勒背景的複雜性建立其創作的主要基調。一九五三年赫塔‧穆勒出生於羅馬尼亞尼茲基多夫(Nitzkydorf)。這個小村子就是所謂的「德國村」,是德國人聚集的地方。在這裡人們只說德語,只吃德國南方菜,只依據德國日曆作息。在羅馬尼亞,大家喚他們德國人,但是當他們回到了德國,卻被視為羅馬尼亞人。身分認同所帶來的羈絆,也是諾貝爾文學獎新得主,一直在作品中不斷討論的最深層次問題。

在過去二十七年間,赫塔‧穆勒一共出版了十八本書,其中有小說、散文,有雜文隨筆,也有詩集。她的作品雖然已被翻譯為二十種語言,銷量卻不見水漲船高,在德語地區累積總銷量也未破二十萬冊。很明顯地,她的文學性很純粹。不過這一切自十月八日起徹底改變了,全世界書店最佳位置,擺的統統是赫塔‧穆勒的作品,而拼貼詩集更是一冊難求。

當被問及得獎感言時,赫塔‧穆勒說:「我不知道該說些什麼,得獎的其實並不是我,是我的書,不是我本人。我不會因此變得更好或更壞,我只知道從此一切將會變得更美好……」害羞靦腆的赫塔‧穆勒,其實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前,早已獲得德國二十三項文學大獎,儘管世人不熟悉她,但也終於開始認識她。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赫塔‧穆勒將成為世界文學的新重心。

◎作者簡介
赫塔‧穆勒
一九五三年出生於羅馬尼亞的尼茲基多夫村(Nitzkydorf),親身經歷羅國極權政治與祕密警察監督的恐怖生活。

一九七○年代末期,進入機器工廠擔任翻譯,因拒當情治單位的線民遭到解雇,其後決心投身文學,開始自由創作。一九八二年,出版第一本著作《低地》(Niederungen),這本短篇故事集遭到共黨政府審查刪修,完整版本偷偷運至德國出版,引起廣大迴響。之後發表小說《壓迫的探戈》,因批評羅國當局,導致著作在祖國遭到查禁。

一九八七年,穆勒與同為作家的夫婿移居德國,稍後陸續出版《狐狸當時已經是獵人》、《風中綠李》、《約定》等書,集小說家、詩人、散文家於一身,穆勒的著作多以德文為主,有部分作品被翻譯為英文、法文與西班牙文。

獲獎無數的她,終榮獲文學界的最高榮譽諾貝爾文學獎,將獲瑞典幣1000萬克朗(約4598萬台幣)獎金,肯定其文學的成就。

2009年11月15日 星期日

皮克斯創始人之一John Lasseter 獲頒2009威尼斯電影節終身成就獎

資料來源:La Vie 部落格

John Lasseter是誰呢??或許你記不得他的名字,但是他可是被譽為動畫界的華特迪士尼、皮克斯最重要的幕後推手!

像是《玩具總動員》、《蟲蟲危機》、《玩具總動員2》、《汽車總動員》等和多部皮克斯動畫短片都是他所導演,此外他更負責皮克斯所有作品的監制。2006年迪士尼收購皮克斯後被任命為迪士尼動畫部首席創意官,迪士尼樂園首席幻想工程師,同時保留皮克斯動畫工作室裡的職務。今年第16屆的威尼斯國際影展,將終身成就獎頒給了致力於創新現代動畫電影的先驅──Lasseter,以及迪士尼皮克斯動畫導演群;史無前例的,威尼斯影展除了頒獎給單一影片製作人之外,還同時頒獎讚許所有動畫工作室裡的導演們。

另外也和大家分享一下John Lasseter在接受《南方德國報》專訪時談到了他堅持的「七大創意原則(7 Creative Principles Of Animation)」:原則1:永遠不要只抱著一個點子原則2:記住創作過程中的第一次歡笑原則3:質量是最大的商業計劃原則4:團隊就是一切原則5:快樂激發創意,而不是競爭原則6:創意品的輸出永遠能反映出這個公司高層的實質原則7:讓你自己被你所相信的創意人員所包圍●

「7 Creative Principles Of Animation」原文請參考此連結

2009年11月12日 星期四

Chamber: Universities fuel innovation engine

From: The Boston Globe

Massachusetts ranked first in the nation per capita for the total number of patents produced by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 with a rate nearly twice as high as the next closest state, the Greater Boston Chamber of Commerce said.

That was one headline of Competitiveness Scorecard issued by the chamber. The scorecard aims to be a barometer of cost and competitiveness issues facing the Massachusetts economy and a comparison of how the commonwealth fares against the 49 other states. This iteration of the scorecard focuses on the role th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state play on promoting and sustaining innovation.

Another scorecard finding: Massachusetts ranked third in the country in the total number of start-up companies created from universit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hat suggests that the high patent numbers translated into a robust entrepreneurial market for the state, the chamber said.

The recession has hurt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a statement from chamber president and chief executive Paul Guzzi stressed the need to take action to protect this all-important engine of local economic growth.

"Massachusetts is clearly an innovation leader, and that strength is a testament to ou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Guzzi said. "But the threats to our innovation engine are significant, and we must do everything we can to sustain our advantage." (Guzzi is shown at right in a Globe file photo.)

Among the measures the chamber recommends are sustaining the strong commitment to federally sponsored R&D and not taxing institutional endowments that continue to fuel research; promoting capital in Massachusetts start-ups; and strengthening higher education-business connections for talent development to keep college and university talent in the region. (Globe Staff)

2009年11月11日 星期三

A social identity perspective on leadership and employee creativity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J. Organiz. Behav. 30, 963–982 (2009)

by GILES HIRST, ROLF VAN DICK, & DAAN VAN KNIPPENBERG

This research uses a social identity analysis to predict employee creativity. We hypothesizedthat team identification leads to greater employee creative performance, mediated by theindividual’s creative effort. We hypothesized that leader inspirational motivation as well asleader team prototypicality would moder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dentification andcreative effort. Consistent with these predictions, data based on 115 matched pairs ofemployee-leader ratings in a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ntext showed an indirect relationshipbetween team identification and creative performance mediated by creative effort. Theanalyses also confirmed the expected moderated relationships. Leader inspirational motivationenhanced the positive association between identification and creative effort, especially whenleader prototypicality was high. We discuss the value of social identity analyses of employeecreativity and of the integration of social identity and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analyses

2009年9月30日 星期三

Incremental effects of reward on experienced performance pressure: positive outcomes for intrinsic interest and creativity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Volume 30 Issue 1, Pages 95 - 117

by Eisenberger & Aselage

Abstract

Two field studies and a laboratory study examined the influence of reward for high performance on experienced performance pressure, intrinsic interest and creativity. Study 1 found that employees' expected reward for high performance was positively related to performance pressure which, in turn, wa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the employees' interest in their jobs. Study 2 replicated this finding and showed that intrinsic interest, produced by performance pressure, was positively related to supervisors' ratings of creative performance. Study 3 found that college students' receipt of reward for high performance increased their experienced performance pressure which, in turn, was positively related to intrinsic interest and creativity. Copyright © 2008 John Wiley & Sons, Ltd.

2009年9月27日 星期日

Facebook太強的後遺症:朋友變狗仔隊、朋友開始討厭朋友

...

最近在平面媒體發表了兩篇關於Facebook的文章,一篇在討論 「Facebook挨罵」,一篇在討論「Facebook網友變狗仔」,不約而同的都在講Facebook的負面狀況,報導負面,更讓人感受到 Facebook的強大,請去購買最新的《非凡新聞周刊》,有完整的詳述。

更多內容請點選連結

「Brands in Public」開站,示範利用Web 2.0賣給大企業而不耗一隻業務兵

知名網路創業家Seth Godin於上周推出新作,叫做「Brands in Public」,中文可翻譯成「品牌大公開」。

公開什麼呢?

原來,這個網站收集了某一個品牌在網路上吸引網友的所有留言,譬如,知名家具用品大賣場「Home Depot」的頁面就在這裡, 一個頁面,列盡了從Twitter、Google News、Yahoo ! News所收集來的所有關於「Home Depot」這間公司的網友發言,「我今天去Home Depot買東西…。」「我超愛Home Depot裡面賣的盆栽…。」這類型的發言,通通被集結在這一頁裡了。


更多關於本文的內容請點選連結

ABoxLife.com記錄每一個環保紙箱的旅行軌跡,成功促使三分之二客戶改用回收箱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如果環保紙箱也是這樣呢?

知名運動衣服廠商Columbia,大約在六個星期前,推出了一個相當有趣的新網站。這個網站顯然是開來「搭配」Columbia在同時間新開的線上商店的,當Columbia開始在線上賣東西,它也同步開設這一個網站,幫它的線上商店「護航」


更多關於本文的內容請按連結

塔塔 把員工都變成點子王

人物/塔塔 把員工都變成點子王
拉丹‧塔塔。
圖/經濟日報提供

印度塔塔集團(Tata)走過117年的歷史,如今已是版圖橫跨鋼鐵、汽車和航空等領域的企業巨擘,它屹立不搖的秘訣是貫徹企業創新精神,並有計劃地培養每位塔塔人成為創意家。

1991年,印度長期封閉的經濟對外開放,塔塔集團董事長拉丹‧塔塔(Ratan Tata)認為,如果集團要在全球經濟中生存壯大,就必須把創新視為優先要務,並將它融入企業的骨血,才能讓每位員工成為真正的創新者。

企業要生存 創新最重要

如今,塔塔旗下的15家公司已推出琳瑯滿目的創新產品和服務,例如售價2,000美元的Nano小車,以及專門提供資訊科技和外包作業的塔塔諮詢服務公司(TCS)。

由於企業文化轉型需要高層主管配合,塔塔成立了塔塔集團研發論壇(TGIF),由集團內高階主管和旗下獨立公司的執行長等12名成員組成。塔塔品質管理服 務公司(Tata Quality Management Services)執行長信哈(Sunil Sinha)表示,TGIF的主要目標是激勵和分享最佳做法。

塔塔的高層也併用其他策略來建立創新的企業文化。以TCS為例,部門領導人面對挑戰時,會同時採用由上往下、和由下而上的解決方法。

TCS科技長柯里希南(Anath Krishnan)指出,這麼做能建立一套體系,鼓勵員工用創新的方式思考和處理想法。

他說:「如果我有新點子,不管是漸進式(incremental)或破壞式(Disruptive)的創意,我都必須知道配合對象是誰,而且需要一套有組織的方法推動計畫。」

TCS建立各種溝通管道,並訓練經理人把員工的想法傳遞給各單位。漸進式創新由提出想法的事業單位負責推動和籌資;平台式創新想法則會轉給全球研發實驗室;塔塔共有19個擁有尖端技術的研究中心,專門鑽研特定科技領域或事業類別。

破壞式創新通常源自實驗室,但如果事業單位也提出這類點子,也會轉給實驗室,或透過科技長辦公室操盤的創新育成基金籌資。

對TCS的員工來說,知道可以暢所欲言,比了解公司如何評估他們的點子和分配資金更重要。好點子在TCS永遠不會被埋沒。

看誰有新意 薪水三級跳

此外,TCS也將創新列為考核員工表現的九個項目之一。任何獲得公司青年創新獎的員工,不只是薪水三級跳,柯里希南說:「它會加快升遷速度。他們也許會被特別拔擢,調去創新實驗室。」

除了建立正式體制,TCS也採取實際行動刺激創意思考。該公司將創意納入員工訓練方案,從50位資深經理每年參加的領袖訓練學院,到為期四天的 Technovator研習營,都必須教授相關訓練課程。柯里希南說,公司訓練員工經常思考如何進步,建立「不滿現狀的創意文化」。

TCS允許員工每周擁有五小時的個人進修時間,用來學習專業技術或開發新點子。

為了更容易腦力激盪、捕捉剛萌芽的想法,TCS建立了IdeaMax平台,它類似Digg社交新聞網站,能讓每位員工提出想法和評論,並針對不同想法進法投票。

IdeaMax去年推出後,至今共匯集了1.2萬個新點子,其中數百個已擴大成研發計畫。柯里希南說:「每一季我都會評估前十個最棒的想法,集思廣益的方式對我們很有用。」

柯里希南指出,TCS固定召開會議討論研發目標,去年有近一成營收由研發活動貢獻。

努力動動腦 獲客戶肯定

該公司也設定獲得客戶肯定的目標。他說:「三年前我們提出創新解決方案時,預期只有三分之一的客戶認可我們在研發上的努力,現在我們已將數字提高到二分之一。」

拉丹‧塔塔小傳

出生:1937年12月28日(72歲)
國籍:印度
職務:塔塔集團董事長,旗下有工程、原料、資訊科技、通訊、汽車、化學、能源七大事業
學歷:康乃爾大學工程學士、哈佛大學研究
婚姻:未婚
榮譽:2005年富比世雜誌評選為「年度亞洲風雲企業人物」
名言:「質疑無庸置疑的事」

(取材自商業周刊

【2009/09/28 經濟日報】@ http://udn.com/

院士歷數13種學術不端專家集體炮轟SCI崇拜症

論文抄襲、學術腐敗、教授官僚化……在9月8日中國科協年會“科學道德建設論壇”上

與9月8日“科學道德建設論壇”相呼應,在近日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舉辦的“大學文化與思想解放高層論壇”上, 中國高校如何避免論文抄襲、學術腐敗、教授官僚化帶來的尷尬,怎樣看待大學所面臨的文化、精神缺失現象,也成為專家熱議的話題。

院士歷數13種學術不端

專家集體炮轟SCI崇拜症

“科學道德建設論壇”有20余名兩院院士參加,中國工程院副院長杜祥琬歷數當下科 學界存在的13種違反學術道德的不端行為: 論文造假、抄襲愈演愈烈;靠拉關係爭項目和經費;評審成果造假;偽造學歷及SCI引用查詢證明;報獎搞包裝、搞運作;為應付評估檢查集體作假;搞“應試科 研”;部分科技管理部門把管理權力利益化等。

學術界的SCI(即《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許多國家和地區以被SCI收錄及引證的論文情況來作為評價學術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崇拜症,也遭到與會專家集體炮轟。

目前,高校評價體係只看論文數量、刊物級別,輕視成果實際價值和影響力,導致出現“農技專家到田間的少了,在計算機上種糧食的多了”等現象。至于論文抄襲,更屢見不鮮。

被譽為“SCI之父”的尤金·加菲爾德博士9月中旬首次在中國亮相時表示,SCI是一個國際標準數據庫,但是單純用這樣的標準來衡量科研人員是不合適的,以SCI論文數量評價科學水平更是不合適的。

杜祥琬院士說,“我一生就寫了一篇文章,只有5000字,現在只能算一篇論文,按照現在的學位標準,可能連碩士學位都得不到。”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協主席韓啟德為此開出“藥方”:“要堅持教育與懲治相結合,將已經發生的學術不端事件作為典型案例,深刻剖析,使學術造假者為自己的不端行為付出高昂代價,讓他們在科學研究的領域再無立足之地。”

  侵佔他人成果達51.2%

半數以上人周圍有學術不端

中國科協不久前曾發布了5年一次的“全國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覆蓋了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

調查發現,有43.4%、45.2%和42.0%的人認為,“抄襲剽竊”、“弄虛作假”和“一稿多發”現象相當或比較嚴重,認為“侵佔他人成果”現象相當或比較普遍的比例更高達51.2%。55.5%的人表示,確切知道周圍的研究者有過至少一種學術不端行為。

被調查者認為,導致學術不端的主要原因是:現行評價制度驅使(30.3%)、社會大環境(21.7%)、監督機制不健全(18.4%)、研究者自律不夠(12.8%)、處罰不嚴厲(8.0%)、學術規范教育不夠(3.3%)、學術規范及規章不明確(3.2%)。

  首先要改上課“計件工資”現象

還要改領導與教師爭項目獎金

“大學之所以為大學,應該擁有很多的大師而不只是很多的大樓或大官。”中國教育學會會長、北師大博士生導師顧明遠認為,大師除了知識之外,還要有引領學界的精神,大師的主要精神就是求真。現在大學裏大師不多,有的教師為了排名、獲獎,學術研究不惜粗制濫造。

顧明遠認為,大學教師除了知識外,還要有個人的睿智和人格魅力來引領學生。“教師堅持優良學風不只是個人修養問題,還是大學文化建設的問題。大學文化的本質特徵是四個字:求真、育人。”

顧明遠提出,大學很多現行的東西需要改變,首先要改變“計件工資”的現象,不要一 堂課多少錢,一篇文章多少錢的算,大學應該實行年薪制,鼓勵教師坐冷板凳。其次,做學問不一定要出書,更重要的是求真。現在好多大學領導和教師爭項目、爭 資金,教改也是校長牽頭,這種風氣不能再下去,需要改變。

  教師簽署學術誠信承諾書

新生第一課了解學術道德

今年秋季開始,新加入清華大學的教師、博士後以及所有科研人員,都要簽署一份學術誠信承諾書。雖然承諾書只有132個字,但它卻是清華大學學術委員會幾十位委員參與修改,並經主任辦公會反復討論通過的。

新學年,北大、清華、中國政法大學等高校在新生入學第一課上,就邀請學者主講學術 道德。例如,北大學術道德委員會、教務部和研究生院一起設計學術道德課,新生不僅學習基本學術規范,還能了解知識產權的相關法律法規。各院係根據本學科特 點,通過分析典型案例,對新生進行學術規范教育。

我國高校學術不端和學術腐敗事件屢禁不止,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缺乏學術常識。美國有本《芝加哥手冊》,內容涵蓋學術規范的基本要求,細化到論文中如何引用別人的結論等。

教育部今年3月首次就處理學術不端行為發出通知,明確學術不端行為包括抄襲、剽竊、侵吞他人學術成果;篡改他人學術成果;偽造或者篡改數據、文獻,捏造事實;偽造注釋;未參加創作,在他人學術成果上署名;未經他人許可,不當使用他人署名;其他學術不端行為。

2009年9月25日 星期五

激發創意的方法 from EMBA雜誌

EMBA雜誌編輯部/文

美國成功雜誌(Success)日前於雜誌網站上進行了一項問卷調查,調查結果發現,受訪的八百多位網友,最常使用的腦力激盪方式為:閱讀書籍、翻看雜誌或者瀏覽網站,佔了所有受訪者的四成。其次受到歡迎的腦力激盪方式為想像思考(一八%)、撰寫手札筆記(一六%),以及改變環境,例如,出去走走或到咖啡廳坐一下(一一%)。
美國成功雜誌(Success)日前於雜誌網站上進行了一項問卷調查,調查結果發現,受訪的八百多位網友,最常使用的腦力激盪方式為:閱讀書籍、翻看雜誌或者瀏覽網站,佔了所有受訪者的四成。

其次受到歡迎的腦力激盪方式為想像思考(一八%)、撰寫手札筆記(一六%),以及改變環境,例如,出去走走或到咖啡廳坐一下(一一%)。

優質人才哪裡來

美國CareerXroads徵才顧問公司從八年前開始,每年都對徵才議題進行年度調查。今年的調查結果顯示,企業徵得高品質的員工,最大的來源為員工介紹(佔受訪公司的二七%),其次依序為公司的網站(二0%),以及人力銀行的網站(一二%)。

CareerXroads發現,現在有越來越多公司,從一般的人力銀行網站求才,轉向熱門社群網站、大型搜尋網站的結果頁旁刊登相關徵才廣告,或者單單針對某個行業的專門人力銀行網站。

來源:勞動力管理雜誌(Workforce Management)
文章來源:EMBA網站(2009年9月)

2009年9月22日 星期二

A Creative Dialog Csikszentmihalyi 與 Robert Epstein的辯論

Provides a debate between creativity experts,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and Robert Epstein on whether creativity is present in all individuals or reserved for the few. What made creativity seem so mysterious to people; Scientists whose ideas were rejected by the experts of their days; How creativity can be trained.

2009年9月19日 星期六

股王用人 合作比聰明更重要

中國時報【曹秀雲/台北報導】

現代年輕人應該如何培養世界觀?聯發科技董事長蔡明介的建議是:「持續學習、多看書。」對於企業該如何經營,維持立足世界,並產生影響力?蔡明介的經驗是:「要不斷拋棄、不斷學習,一直往前看!」蔡明介說,創新與團隊合作能夠包容異文化,是競爭力關鍵。

聯發科財務長喻銘澤透露,聯發科進用新人,當需要在兩個人擇一作選擇時,不用絕頂聰明的人,而會錄用可以跟別人合作的人。

培養世界觀 蔡明介:不斷學習

掀起「山寨手機」旋風,也是台灣股王的蔡明介,昨日與青年學子分享「海島台灣,如何放眼世界布局全球」演說中指出,知識經濟必須要找對人才,人是企業根本,開放的頭腦與開放的心胸,才能參與全球化布局。

蔡明介演說,開場白是「看題目後,先找出關鍵字!」他表示,廿一世紀世界,已經是全球化世界,過去是鉛版印書,現在是五分鐘可以印一本三百頁的書,資訊革命一直在進行,知識經濟不但競爭激烈,也影響產業進步,企業經營非常挑戰,「不斷學習,不斷成長很重要。」

蔡明介表示,資訊科技沒有在地性,是全球競爭。他以鴻海董事長郭台銘說過的話解釋,科技業第一名很賺錢,第二名賺一點錢,第三名以後就要等著虧本被收購,因此追求領導地位很重要。

知識經濟競爭激烈 創新是關鍵

蔡明介認為,後進的聯發科可以成功,關鍵在創新的勇氣與行動力。透過各種形式的探索,發現機會,可以更有彈性、更有效率;而創新部分,他舉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的話,說明「社會創新產生的價值,有時比技術更高。」企業文化的創新,也是一種創新。

至於企業如何布局全球,蔡明介強調:要「了解過去、了解自己、了解別人、包容異文化」。

對台灣企業如何邁向國際化經營?蔡明介認為,企業必須隨環境改變而一直調整,且不斷反省自問「學習能力夠不夠?」不斷拋棄,不斷學習,一直往前看。對身處地球村的青年學子,要在競爭中立足?他微笑說:「持續學習!」

資料來源:中時電子報2009/09/20

2009年9月16日 星期三

樂觀人生態度降低女性心臟病死亡風險

提供單位: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發佈時間:98.08.31

據美國心臟協會期刊研究報告指出,樂觀的女性與悲觀的女性相比,得心臟病或死於任何相關疾病的風險較低。研究人員還指出,具高度悲觀敵視人生態度的女性,即對人懷敵意或普遍不信任人者,其死亡風險較高。

該研究主要作者、匹茲堡大學助理醫學教授、醫學博士、公共衛生碩士 Hilary A. Tindle 表示:「身為醫生,我總希望看到人們試圖減低其負面想法。大多數的證據也顯示,持續、嚴重的消極性思想有礙身心健康。」

這項具有前瞻性的調查報告中,他們對持樂觀及悲觀敵視態度的停經後女性,影響其健康狀況的差異作研究,並發現白人和黑人女性的人生態度影響其健康狀況。

在8年多的追蹤後發現,樂觀的女性與悲觀的女性相比,罹患心臟病的風險低了百分之9,死於相關疾病的風險低了百分之14。此外,有嚴重悲觀敵視態度的女性,與那些輕微悲觀敵視態度女性相比較,在8年追蹤期間可能的死亡風險,亦多了百分之16。

Tindle 說明:「在我們的調查發現之前,一位荷蘭同組研究員已提出最有力的證據顯示,在男性當中,持樂觀態度和各種心臟病相關死 亡率也有關聯。」

Tindle 研究小組由 Women’s Health Initiative 中挑選出97,253位年齡介於50至79歲的停經後女性(89,259位白種人,黑種人7,994位 )作為調查對象。在研究開始時,這些女性並沒有罹患癌症和心血管疾病(CVD)。他們使用人生取向測試修訂調查問卷(Life Orientation Test Revised Questionnaire),作為衡量樂觀和悲觀敵視態度的工具。研究人員將問卷分數歸為四級:問卷分數等於或高於26分者,視為是樂觀主義者;分數落於24-25者,視為是中高程度樂觀主義者;分數落於22-23者,視為是中低程度樂觀主義者;分數低於22者,則視為是悲觀主義者。其中問卷範例如:「在情況不明確時,我通常抱著最好的期望。」若回答『是』者,視為樂觀主義者。問卷範例如:「如果不好的事會發生在我身上,就會發生。」若回答『是』者,則視為悲觀主義者。

在非洲裔美國女性中,樂觀主義者(與悲觀主義者相比),在整個8年追蹤期間,死亡風險率低了百分之33。在白人女性中,樂觀主義者(與悲觀主義者相比)死亡風險率低了百分之13。研究人員還發現,樂觀主義者(與悲觀主義者相比);於美國西部居住者;高等教育及高收入者;受僱並有醫療保險者;及一週至少參加一次宗教崇拜者,看起來較年輕(尤其是黑人)。樂觀主義者罹患糖尿病、高血壓、高膽固醇或憂鬱症、抽煙、慣性久坐或有較高身體質量指數的機會較低。

Tindle 表示:「這項研究結果,是未來此領域極佳的踏腳石 ─ 包括態度可能影響健康狀況的潛在機制,及藉由改變態度是否得以改善健康狀況的隨機對照試驗。」

資料來源:國科會國際合作處

2009年9月15日 星期二

德國運用 Web 2.0 進行貨物聯合運送

Web 2.0 可以幫助在同一地區內的公司提供彼此貨物運送需要的空間,聯合運送的環境效益是減少二氧化碳的產生和節約成本,專家們預估使用此系統之後,將可降低達15%。

「你還有剩一個空的座位到柏林嗎?」許多週末通勤的人利用機會共乘,以代替單獨駕駛。這種作法可以多與朋友來往、減少花費,更可以節能減碳。類似的實務也可能應用在貨物運送上,藉由鄰近的公司共同集中並運送貨物。貨物聯運可為鐵路和公路減少環境負擔及成本-專家們預估可下降約15個百分點。

IML物流運輸公司表示,這幾乎是很難達成的,就目前大部份的公路及鐵路運輸,可選擇的方式只有個別拖運。這些系統目前對於貨物聯運並沒有明確的方針,而且公司必須自己找到最近的貨物集散地,在公司與客戶之間,然後雙方必須討論,建立這樣的運送模式會花多少錢,如果管理貨物的集中、運送, 對大多的公司太過複雜,最後他們還是用卡車托運自己的貨物,像平常一樣還是無法裝滿一台車。

IML普林(Prien)專案中心的專家和在司徒加特的Frauenhofer產品與自動化工程研究所(IPA)共同研究出一種新的網站工具-Intermodal4all。只要用滑鼠點擊即可搜尋附近有意願聯運貨物的公司,這個系統會建議您最適合聯合運送貨物的合作對象,並在地圖上顯示路徑,以方便託運。「『鐵路裝置軟體』可以計算出不同的鐵路與公路可用路線,並可估計出各式的選擇和最佳化的托運需求。區域性的公司也可以使用現有的聯運模式或是共同建造一個新的聯運,其中也包括每週一次長程運輸的模式」 艾班(Eiband)說。「以服務導向的網站能確保讓顧客主動使用Intermodal4all 貫穿歐洲。這個軟體能和其他運輸優化系統整合在一起繼續被使用。」當然同時能吸引貨運公司及主要客戶優化其運輸服務。

資料來源:國科會國際合作處

MIT 學生開發手機功能 造福開發中國家

「手機」不再僅僅是用來撥打電話、發短訊和拍照了。由麻省理工學院 (MIT) 學生創立的專案計劃,獨立研發新方法,運用日益普及的科技工具─「手機」新功能幫助大眾,特別是開發中國家的人民,以提高其收入、學習閱讀、找路、甚至診斷疾病。

這些專案將於今年夏天作實地測試,學生們將在世界各地見識、擴展視野並開拓新業務。其中有些專案已角逐參加「MIT創意」或「10萬元」的企業競賽,或已成為 MIT 媒體實驗室 NextLab 專案計劃之一。

MIT NextLab 基於「你可以用手機改變世界嗎?」的概念出發,旨在未來三年內,研發出手機用戶的特殊創新功能。面對全球目前已有的40億的手機用戶,此時正是歷史重要關口。該專案計劃目前正在解決「網際網路」問題,使之能更有效地被管理和推廣,以供中國、印度、泰國和菲律賓等國家的大學使用。

MIT Legatum 中心的研究人員同時也開發其他給低收入國家使用的手機功能。由於整個開發中國家已普遍使用手機,目前他們在架構一平台,以便提供其他服務,如行動銀行、行動醫療等。

健康到富足

改善鄉村地區的保健服務,一直是他們的研究重點所在。舉例來說,病患在偏遠村莊,現在可能要花費一整天或更多的路程才能到最近的診所,以接受測試、診斷和治療或拿處方藥。但透過一個由學生設立的非盈利企業 Moca 開發的一套「新開放源碼軟體系統」,提供了更快的途徑。病患可將軟體選單中的問題下載到手機上,如必要的話,利用手機內置相機拍攝一張照片,將完整的訊息傳送給遠方的醫生或護士,以獲得初步診斷,並決定是否有必要前往診所(因為在開發中國家,百分之80的醫生居住在城市,而大多數人則居住在鄉村)。

Moca 小組將工作重點放在開發手機診斷軟體上,而另一家公司 Click Diagnostics 則致力於研發如何將該軟體有效地應用於開發中國家。該系統將在今年夏天於南非、迦納、烏干達、肯亞和波扎那作系統測試,其目標在使當地能建立起自己的診斷系統,持續其地方服務。

另一項專案 Zaca,目的是為要使貧困的墨西哥鄉下農民更富足。Zaca 小組希望藉由提供農民更多的資訊,使之能利用他們的手機,而不經過中間商直接地出售其作物,並提供他們詳細糧食價格和增加利潤的做法,幫助他們作年度種植決策,增加其收成利潤。

Zaca 除了提供農產品資訊外,他們也希望在農村漁業、林業、手工業及其他工業提供類似服務。農民使用 Zaca 系統,可使他們的作物得到更好的價格,但其中大多數仍無法使用現代銀行系統,因為在這些農村社區通常有沒有設立銀行。只有百分之30左右的墨西哥人有銀行帳戶,這表示他們微薄的收入沒有利息可言,更無法使用支票支付其開銷。為解決此問題,Dinube 專案正進行研究如何直接透過手機以提供銀行服務,它不要求用戶有銀行帳戶或轉帳卡,且只花一小筆費用,即能直接透過手機支付帳單。

另外,他們也研發一套可帶給印度約 200萬農村手機用戶新行動電話服務的盈利模式。新增的功能包括訊息服務,如水電停用的更新消息、當地市場即時產品價格、氣象預報及買賣交易。

資料來源:國科會國際合作處

Kauffman Foundation Announces First Class of Postdoctoral Entrepreneurship Fellows

Thirteen postdoctoral Fellows will receive support from mentors, internship experience in learning how to take discoveries from lab to market

The Ewing Marion Kauffman Foundation announced today that it has selected 13 leading scientific postdoctoral researchers to become the first class of Kauffman Postdoctoral Fellows. The yearlong fellowship program will us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mentorship to equip the Fellows to commercialize their scientific discoveries.

please visit Kauffman Foundation

2009年8月7日 星期五

Alive and creating: the mediating role of vitality and alivenes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sychological safety and creative work involvement

by Ronit Kark, Abraham Carmeli.
From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Chichester: Aug 2009. Vol. 30, Iss. 6; pg. 785

Abstract
Individual involvement in creative work is of crucial importance for organizations in a knowledge-based economy. This study examined how psychological safety induces feelings of vitality and how feelings of vitality impact one's involvement in creative work. We examined these relationships among 128 part-time graduate students who held managerial and non-managerial position in their work organization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employees' sense of psychological safety i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feelings of vitality (both collected at time 1), which, in turn, result in involvement in creative work (collected at time 2). We discuss the implications of these findings for both theory and practice. [PUBLICATION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od and creativity: A meta-analysis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od and creativity: A meta-analysis
Mark A Davi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New York: Jan 2009. Vol. 108, Iss. 1; pg. 25

Abstract
A meta-analysis of 62 experimental and 10 non-experimental studies was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positive-mood-enhances-creativity generalization. While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positive mood enhances creativity, the strength of that effect is contingent upon the comparative or referent mood state (i.e., neutral or negative mood) as well as the type of creative task. Further, the pattern of effect sizes supports a curvi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affective intensity and creative performance. In general, a contextual perspective of mood-creativity relations is supported. [PUBLICATION ABSTRACT]

2009年7月28日 星期二

Women Launch High-Tech Firms with Less Financial Capital than Men

ABSTRACT

In this short report, data was used from the Kauffman Firm Survey to examine the financing sources and strategies, by gender, of high-tech firms. The findings reveal that women entrepreneurs raised significantly smaller amounts of financial capital at startup than men did. When controlled for a variety of firm and owner characteristics, however,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women and men in terms of total capital raised at startup. Nevertheless, even controlling for other variables, women high-tech entrepreneurs were significantly less likely to use external equity.

The research paper, Sources of Financing for New Technology Firms: A Comparison by Gender, is fifth in a series of Kauffman Firm Survey (KFS) studies. The KFS collected information on nearly 5,000 firms that started in 2004 and surveys them annually. The KFS is the first longitudinal survey of its kind, focusing on the nature of new business formation activity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irms and owners.

2009年7月15日 星期三

設計心流體驗(Designing For Flow )

以下文章轉載自:http://www.wowbox.com.tw/blog/article.asp?id=2369

Jim Ramsey(Movable Type 的設計師)在 ALA 上發表了一篇名為 Designing For Flow 的文章。只看標題的時候我也以為是講設計流程、信息架構之類的文章,細看之下原來是心理學上的「心流(Flow)」概念。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首次從心理學角度提出了這個「心流」的概念(1975年): 忘我、忘記時間、忘記其他所有不相關的東西,完全沉靜在某項事物或情境中。就像是自己極端的專注於做某件喜歡做的事,完全沒有因為迷惑、重複、繁雜的任務而引起的煩躁或無聊。

關於心流理論,以下摘抄一部分網上的信息:

心流體驗(Flow Experience)是消費體驗理論中引用最多的概念之一。Csikszentmihalyi 將心流體驗定義為個體完全投入某種活動的整體感覺,當個體處於心流體驗狀態時,他們完全被所做的事深深吸引,心情非常愉快並且感覺時間過得很快。

Csikszentmihalyi(1997) 根據技巧和挑戰兩個細分變量對體驗進行區分,而心流體驗具有最豐富的心靈能量,發生在當技巧及挑戰都最高的時候。心流體驗是最佳體驗,也是最值得的體驗。當人們在進行活動時,如果完全地投入到情境當中,集中注意力,並且過濾掉所有不相關的知覺,即是進入一種心流的狀態。心流是一種暫時性的、主觀的體驗,也是人們為什麼願意繼續再從事某種活動的原因。如持續玩網絡遊戲。

Csikszentmihalyi(1997) 概括了心流體驗的九個特徵:清晰的目標、即時反應、技能與挑戰相匹配、行動與知覺的融合、專注於所做的事情、潛在的控制感、失去自我意識、時間感的變化和自身有目的的體驗。

Novak 和 Michel(2000) 依據心流體驗產生的過程又將這九個特徵歸納為三類因素:

條件因素,包括個體感知的清晰目標、即時反饋、挑戰與技能匹配,只有具備了這三個條件,才會激發心流體驗的產生;
體驗因素,即個體處於心流體驗狀態時的感覺,包括行動與知覺的融合、注意力集中和潛在的控制感;
結果因素,即個體處於心流體驗時內心體驗的結果,包括失去自我意識、時間失真和體驗本身的目的性。

Jim 根據 Csikszentmihalyi 的著作《心流:最佳體驗的心理學》總結了四條相對重要的原則,可以幫助設計師培養用戶的心流體驗。詳情請閱讀原文:Designing For Flow,以下節選部分(非完全翻譯):

設定清晰目標

第一步就是為用戶設定清晰的目標,設定清晰目標意思是告訴用戶產品能夠完成什麼事。市場部分的描述實際上比大部分設計師所想的要重要的多,比如說 37signals 對 Campfire 的描述:「類似於 IM,它為團隊使用提供了便利的功能,尤其能夠幫助遠程協作的團隊。」這樣的描述能夠讓訪客一下子明白產品的特色。又比如 37signals 的另一個產品 Backpack,他們提供了一系列的使用實例,可以幫助用戶瞭解和熟悉具體的應用,比如計劃和組織信息。

提供即時反饋

一旦用戶知道他們能夠做什麼,能夠完成什麼任務,他們會馬上希望實現。怎麼實現?網站必須一步步引導用戶,讓用戶能夠感覺到目標的完成程度,以及能感覺到離目標還有多遠。比如 Wufoo是一個在線表單製作網站,它給用戶提供了類似於下一步、下一步的操作方式,並且能夠給出實時地預覽,減少了用戶在使用過程中的焦慮感。又比如 Flickr 的基於 Flash 的圖片上傳,可以讓用戶看到每張圖片的上傳過程。

最大化效率

一旦用戶由初級用戶升級到中級、專家用戶,他們會希望能夠更有效的使用產品。比如 Google Reader 就具有不少這方面的特性,最佳的例子就是「無止境的往下滾動」,沒有翻頁。還有就是對文章的 Email 分享,利用 Ajax 技術完成,非常高效,不用離開當前頁面。Google 通過減少用戶行為的心理負擔,來降低心流狀態被打斷的幾率。

Backpack 也有一項非常出色的地方,在提醒那裡,用戶不需要去選擇「年月日分秒」,而是「今天晚些時候」「兩周內」之類的選項。Backpack 讓這些細節部分更符合用戶的心智模型,而不是去考慮程序如何實現、數據何存儲到數據庫之類的問題。

允許發現

當用戶開始以最高效率工作的時候,他們的參與感會降低,枯燥感會上升。為了避免這些情況,就需要藏匿一些內容、功能、特性,等待他們的發現。讓用戶能夠有繼續學習、提高的可能性,讓他們知道總有新的東西。原文中的例子是 New York Times 和 Ebay。

心流理論可以為很多體驗設計作理論支持。Jim Ramsey 的 Blog 似乎也專注於設計與心流的結合,值得關注,但似乎更新的並不頻繁,訂閱地址是:http://feeds.feedburner.com/jimramsey

2009年6月29日 星期一

Can Governments Till the Fields of Innovation?

Source: from The New York Times

INNOVATIO
N — the tricky, many-step process by which ideas become products and services — has typically been seen, studied and celebrated at the micro level, as a pursuit for entrepreneurs and clever companies.

But governments are increasingly wading into the innovation game, declaring innovation agendas and appointing senior innovation officials. The impetus comes from two fronts: daunting challenges in fields like energy, the environment and health care that require collaboration between the public and private sectors; and shortcomings of tradi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 policies.

Innovation policy, to be sure, is an emerging discipline. It lacks crisp definitions or metrics. The most explicit embrace of it has been outside the United States, though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 is taking some initial steps. Its new budget directs the 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 to develop statistics that “uniquely measure the role of innovation” in the economy. And the government’s new chief technology officer, Aneesh Chopra, speaks of building “innovation platforms” to spur growth.

The rising worldwide interest in innovation policy represents the search to answer an important question: What is the appropriate government role in creating industries and jobs in today’s high-technology, global economy?

That central issue animated much of the discussion at an unusual gathering earlier this month at a lodge north of San Francisco. This invitation-only affair was organized and moderated by John Kao, a former professor at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and founder of the Institute for Large Scale Innovation.

More about this news please click HERE

Arab TV contest promotes innovation



Intel亞太研發總經理梁兆柱演講

.....我首先介紹今年IBM所提出的新的說法,一個概念是從人類存在以來就有的概念,就是如何創造一個更好的環境,讓人類的生存能夠更好,我們要更智慧的管理地球。

在我們看到整個改變的時候,世界變得越來越平,有一本書叫做《世界是平》的,事實上我們覺得世界更平,平並不代表公平,平只是說資源的重新分配更加容易,剛才很多同志的報告中都提到我們從事開源軟件開發,需要注意投資跟經營模式,我們要從更宏觀的角度看,當世界上的資源分配更加方言的時候,給很多新興發展的地區帶來機會,但是這些機會也同樣帶來很多危險,因為投資很容易移到某個地區、某個特定的計劃,也很容易移出去,是雙刃劍,因為資訊產業的發展,因為通信的發達,所以世界也變得越來越小。

完整內容請連結至 Sina金融理財網

2009年6月21日 星期日

新書:《Wired to Care》 同理心,商學院裡沒教的設計思考

這本書主要談企業如何運用設計界常用的「同理心(empathy) 」概念,了解消費者,建立成長策略與提高獲利。Open Empathy的思考,不只是一種市場研究與產品開發的方法,而是一種組織文化的改造,打造了一個以人為中心的組織文化。更多內容請至樂多網誌

「歷程」可以申請專利嗎?

新穎的企業歷程是否可用來申請專利?近年來,最著名且最具爭議的一個例子是Amazon的「one click」專利。有關這個主題的內容,可參考Sawyer(2009)出版的新書:團隊智慧(GROUP GENIUS)。

2009年6月19日 星期五

全世界最創新的企業:Fast Company及Business Week的評比結果

2009年世界上最創新的企業是那家呢?

最近Fast Company及美國Business Week均各自公布了類似的評比結果。

Fast Company宣布了50家最創新的企業,這些企業橫跨不同產業(如設計、能源、行銷、娛樂、運輸等...)。整體而言,最創新的前十家企業包括了:歐巴馬團隊(Team Obama)、Google、Hulu、Apple、Cisco...。

該評比詳細內容可參考活動網頁,如果您沒時間,也可以直接看他們為讀者準備的簡報檔案

Business Week 2009年的評比結果也與Fast Company非常類似,這些創新企業排名依序為:

1. Apple
2. Google
3. Toyota
4. Microsoft
5. Nintendo
6. IBM
7. Hewlett-Packard
8. Research in Motion
9. Nokia
10. Wal-Mart Stores

相同地,Business Week也為讀者準備了簡報檔案...

未來想像:2020年,如果誠品.....得獎作品

第一名:2020,如果誠品就像7-ELEVEN出現在台灣各個角落

第二名:如果,2020年,誠品開始經營桃園國際機場、誠品書店的版圖和2009年的今天一樣、不再賣書了……

更多作品可以去活動網站看看歐~

2009年6月15日 星期一

The Pink Prescription: Facing Tomorrow's Challenges Calls for Right-brain Thin

Published: June 10, 2009 in Knowledge@Wharton

Change may be the only constant, but it's also a constant challenge for educators trying to prepare students for the future. If the world is always in flux, what should teachers be teaching? What should schools be doing to develop the next generation for the dramatic shifts taking place in the way the world works and lives? Does the current curriculum make the grade?

Today's pace and nature of change call for a shift in the way we think about education, argued Daniel Pink, author of A Whole New Mind and The Adventures of Johnny Bunko, in a keynote speech at a recent Wharton Evolution of Learning Symposium. In a world where jobs can be sent overseas, tasks can be automated and the feverish pace of technology can render even last year's innovation obsolete, students will have to learn how to think differently than their parents in order to survive and prosper.

A generation ago, students were given a formula to follow: Get good grades, go to college and use that education to find a good job, Pink noted. Students with good language skills were advised to become lawyers; those who were good in math or science were encouraged to become engineers or go to medical school

Sharing cool music and creative ideas is what keeps Ford designers fueled

Susan Whitall / The Detroit News

Dearborn

The Ford Motor Co. product development center is like many workplaces; it's common to see employees listening to music with headphones on as they tap away on computers. Swapping of music files with colleagues is routine, and many even pass their iPods back and forth to turn a friend on to a cool song. But a lot more than just jamming to hot sounds is going on...

Naps and Creativity

Telling your boss you need a nap might not be the smartest thing to do at work, but scientific evidence is now on your side. As this ScienCentral News video explains, sleep researchers just released a new study that says naps over an hour long may boost creative problem solving.

Creative Britain must be kept in good health

From Independent.co.uk

The departing Culture Secretary Andy Burnham says we cannot afford to waste the creative talent of a new generation

This is a great moment for Britain's creative businesses. While globally, traditional industries are struggling to adapt, Britain's new generation of talent is seeing – and seizing – opportunity in this fast-changing world. If you needed a reminder of the breadth of our worldwide influence in the creative industries, then the annual Hospital Club 100 should leave you in no doubt that our reputation as innovators is as strong as ever.

Last year, when I set out my blueprint to shift the creative industries from the margins to the mainstream of economic and political thinking, the global economy was in very different shape. "Creative Britain" celebrated our international success in businesses like film, video games, advertising and fashion, and mapped out a vision where all our major cities would be driven by creativity, with job opportunities on offer in every region.

Of course, a lot has changed since then, and the steep downturn, coupled with the threat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as more countries wake up to the economic potential of creative industries increases, makes achieving that ambition a greater challenge. To emerge from our present economic problems in good shape, we need to work now. We need young people to feel confident that these industries offer realistic opportunities. If not, their creative potential could well be lost. It's not so long ago that support for these sectors, just like culture and sport, was the first in the queue for cuts when the economy was dipping.

These are not luxuries for the good times, to be ditched in times of trouble. We are investing in skills and jobs, building clear routes from schools and colleges into creative careers, making sure that young people have a choice to use their talents in a creative capacity. Ideas are the raw material of the creative industries. We need to capture our children's imagination and inventive enthusiasm early, which is why we created the Find Your Talent scheme, to give school pupils access to high quality culture – not just as passive consumers, but as practitioners too. Once that talent is unlocked, there must be opportunities to develop the skills to build a successful career.

In Knotty Ash, Liverpool, last month, Feargal Sharkey, pictured right, and I had the pleasure of opening the first of ten Government-funded, professionally equipped music rehearsal spaces. Young musicians in deprived areas will have free access to top quality facilities, to give them a chance to join the long list of British talent that has deservedly dominated the music world for generations. Others will learn new skills like sound engineering and event promotion to set them up for a career in the music business. I was struck by something Feargal said to me that day: when he was first starting out in The Undertones, he was the only one of his original group of friends from school who had found a job.

New creative apprenticeship schemes are being developed around the country; Creative and Cultural Skills, the body responsible, has signed up over 160 employers to take on apprentices. Alongside the Arts Council and local government, we have launched a new scheme to offer artists and creative people, including the unemployed, free town centre spaces to develop their work. We will work with the arts, cultural and creative sectors to offer 5,000-10,000 job opportunities for the young unemployed. If we invest now to keep this sector healthy, we can not only make sure that we do not lose a young generation as a result of recession, but can create a fairer system of entry which allows the most talented – not just the most well-off – to have opportunities. That means an end to the days when the door was closed to those unable to move to London and work for free, or who didn't know someone who could help get a foot in the door.

We need to make sure creators are properly rewarded for their work: that we have a fair system that protects intellectual property. Digital innovation has brought huge benefits to the production, distribution and consumption of creative content. But it also brings the threat of unlawful copyright breaches that cannot be ignored. We need to work fast, and work across borders to make sure the talent we have nurtured isn't ripped off before it can be rewarded.

IBM opens railway innovation center in China

Google News

SAN FRANCISCO (AFP) — IBM on Thursday opened a Global Rail Innovation Center in China where industry leaders, researchers, and universities can collaborate on new railroad technologies.

IBM said the Beijing-based center's goal is to make "smarter" rail systems that are faster, safer, cheaper, and more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than those that exist today.

The US technology giant has been banking on the future of efficient, high-speed rail systems and China's growth makes it a lucrative market.

"Population growth and urbanization are driving an unprecedented demand for modernized rail systems," said IBM center director Keith Dierkx.

"Governments and businesses worldwide recognize that railroads play a critical role in supporting economic growth."

The center will be connected "virtually and physically" to IBM and the US technology titan's consultants and industry partners to create a "global virtual rail community" that can collectively address challenges, IBM said.

Innovations being eyed include electronic ticketing and computerized, flexible commuter train schedules that adapt to holiday or heavy commuter demands.

IBM said China is at "the epicenter of revolutionizing rail infrastructure and operations for the 21st century" and is introducing high speed trains and expanding its rail network at an unprecedented pace.

"As China's railway industry rapidly enters its golden era, it is expected to take the lead in new round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said Tsinghua Universit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dean Jun Li.

"Building advanced railroad systems is a priority that demands a unique set of products, skills and services."

Tsinghua University and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re part of the center's advisory board, according to IBM.

創業家的DNA:不接受現實的世界

文亨利(Henry Winter)在2001年于上海創立了智買道積分通諮詢有限公司(Smart Club),是率先在中國開創消費者積分服務的企業家之一。最近他辭去了智買道CEO的職位,但是他的創業激情仍然不減,並準備開始新的歷險。在與沃頓知識線上進行的專訪中,文亨利談到了過去十年在中國經商學到的寶貴經驗,以及創業計畫與商業現實之間的差距。文亨利認為,無論是中國創業家還是美國創業家,他們的共同點就是“不接受現實的世界,並努力用自己的方式進行變革,讓世界對於自己和他人變得更加美好和舒適。這是世界性的。”

更詳細的內容請參考 Knowledge@Wharton

穆罕默德•尤努斯:銀行、醫療、優酪乳、飲用水……“我們的投資不是為了私利,而是為了實現社會目標”

穆罕默德·尤努斯(Muhammad Yunus)是孟加拉格萊岷銀行(Grameen Bank)創始人兼總經理,5月17日,他在沃頓商學院MBA課程畢業典禮上作為嘉賓演講,5月18日又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畢業典禮上獲得榮譽法學博士學位。

33年前尤努斯在一個小村莊裏把27美元貸給42名婦女,該舉動開啟了全球的小額信貸之路,改變了無數窮人的生活。尤努斯向沃頓知識線上談到了他目前正在運作的醫療、優酪乳、飲用水等其他項目,他對小額貸款的定義以及他對全球化和成功的看法。

具體的採訪內容請參考 Knowledgeat Wharton中文版

2009年6月12日 星期五

‘Scam-Free’ Inventor Help

Planet Eureka! is hosting a series of “Innovation Roadshow” workshops to help inventors and buyers use this online system, unveiled this year. (See Doug Hall Places His Bet, Inventors Digest May 2009.)

Visit the Planet Eureka! Web site to find when and where workshops are held.

The Planet Eureka! Innovation Roadshow is brought to you by the 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s NIST/MEP Network and Merwyn Research Incorporated. Every participant receives a Merwyn Business Simulation (MBS) market research report (see Home page “View Sample Report”) AND gets their report published to the official USA National Innovation Marketplace.Together these are a $2000 value complements of NIST/MEP.

The Innovation Roadshow Workshops begin in the morning with a highly interactive session focused on translating inventions into language that excites business partners - specifically: Dramatic Difference (why should I care?); Overt Benefit (what’s in it for me?); and, Real Reason to Believe (why should I believe you?). These key messages are developed while simultaneously focusing on “who are we selling?” and “what problem are we solving?”. Inventors learn a concept, work individually and then pair up with their fellow inventors frequently to give and receive feedback.

In the afternoon it’s time to bring it all together with the MBS. Participants go live online with their wireless laptops to and submit their invention on the spot. Facilitators are on hand to help with concept writing and answer questions related to the MBS inputs. The questions can be viewed anytime to help prepare for the Workshop at www.PlanetEureka.com “Submit/Test Innovation.”

Within seven days the MBS market research will be produced by Merwyn Research Inc. and be posted to the USA National Innovation Marketplace. From here buyers can view the reports online and inventors can e-mail them to prospective target partners, print them for marketing collateral, etc.

睡出好點子(Taking A Nap Enhances Creative Problem Solving)

(自由時報〕 據說有一些陷入苦思的大科學家往往在一夜好眠後,發現問題的解答或重要理論。所以,當我們碰到百思不解的難題時,是不是先睡個大頭覺,或許有助於問題的解決?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發現,多夢的睡眠確實有提升創意的效果。

苦思不得其解 先睡再說

研究人員認為,一種會作夢的淺眠狀態「快速動眼期」(REM)在潛意識的解題中扮演關鍵要角。快速動眼期佔整體睡眠時間的4分之1,此時腦部變得相對活躍,眼球在閉合的眼瞼下來回移動。

快速動眼睡眠期與深度睡眠階段相互交替,一晚約發生4到5回,而隨著夜晚進入清晨時分,快速動眼期也逐漸增長,夢境多半發生在此時期。

在一項白天進行的實驗中,77名受測者被給予一連串啟發性問題,然後告訴他們可以保持清醒,深思問題直至午後時分,或在研究人員監測下先打個盹。等到下午,研究人員再次要求這些受測者解答問題。

結果研究顯示,進入快速動眼睡眠者,比沒有睡覺及沒有進入該睡眠狀態者,成功解題的機率增加近4成,這表示不僅睡眠本身或時間推移對解題十分重要,進入快速動眼狀態的睡眠狀態也同樣關鍵,因為大腦會在此時進入不同類型的神經活動,因而助長新神經連結的形成。

這篇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研究指出(the journal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對於已著手推敲的創意性問題,隨著時間推移就能夠找到解決方法,新的問題則只有快速動眼睡眠可提升創意。

2009年6月5日 星期五

微軟2019的觸控未來(via engadget)

時間設定在 2019 年,並且以觸控螢幕為主軸,展現各種 Surface 技術的應用。

IDEO的創意流程:帶領觀眾「親眼看看創新的產生」





IDEO的創意流程

轉載-波酷網

創意是怎麼誕生的?是天才的靈光一閃,還是埋首於實驗室不斷地嘗試與錯誤的累積?我們從全球首屈一指的設計公司IDEO,發現了一些蛛絲馬跡。原來,創意也是可以被管理、被流程化的,只要你懂得這些技巧……。

對於全球首屈一指的設計公司IDEO的創辦人暨董事長大衛‧凱利(David Kelley)而言,設計師這個詞,不再像過去一樣,指的是美術課裡最靈巧的那個孩子,而是每一個人在思考的時候,都應該、也都可以像是一個設計師。因 為,「一切都和瞭解人類的需求有關。」

IDEO 是一家產品及服務的設計公司,但創辦之初的設址地點,卻選在高科技產業雲集的矽谷所在地帕羅奧圖市(Palo Alto);IDEO是一家設計公司,但是卻逐漸扮演起企管顧問公司的角色,為許多企業提供產品及服務上的建議;不同的是,前者配戴著一副商學院思維的眼鏡,而IDEO卻是透過人類學家、社會科學家、心理學家、工程師和圖像設計師的眼,帶領客戶重新觀察消費者的世界。

除了經營IDEO,同時也是史丹福大學工程系教授的凱利說,「對我而言,那就像是宗教一般,我真的相信,設計思維可以讓生活變得更好。」

1978 年,取得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產品設計碩士學位的凱利,成立了大衛‧凱利設計公司(David Kelley Design),蘋果電腦的第一隻滑鼠,就是出自該公司。1991年,該公司與英國設計公司ID Two(第一台膝上型電腦Grid的設計者,如今收藏在紐約現代美術館)合併,成立IDEO。如今,該公司已有350名員工,年營收約7000萬美元,舉凡微軟、寶鹼、惠普、百事可樂、三星等知名企業,都是他們的客戶。而除了帕羅奧圖之外,在舊金山、芝加哥、波士頓、倫敦、慕尼黑和上海等地,也都設有辦公室。


祕訣1:訂出一套設計的流程

1999 年,美國廣播公司(ABC)〈夜線〉(Nightline)節目,找上了IDEO。當時,IDEO的創新能力與影響力已備受肯定,但該節目卻想帶領觀眾「親眼看看創新的產生」。於是,他們找來了美國消費者再熟悉不過的超級市場購物推車,要IDEO的設計師在5天之內,重新設計這項產品,結果拍成了「深掘(Deep Dive):一家公司創新的祕密武器」這個專題報導。


第一天,星期一上午9點,召集人在公司裡組成了一支網羅各領域專長的專案團隊。在一聲「幹活吧!」之下,大夥分成了幾個小組,有的埋首觀察消費者採購雜貨的行為;有的鑽研購物手推車和相關技術;有人跑去請教採購和維修推車的專家;有人則跑到超級市場去觀察人們的購物行為;有人甚至刺破了十幾部兒童座椅和娃娃車,研究其中的構造。一天末了,訂出了3個目標:體貼兒童的購物推車、規畫更有效率的購物方法,以及提高安全性。

第二天,針對3項目標召開動腦會議,百無禁忌,即使是餿主意也沒人介意。上午11點,天馬行空的點子和構圖,寫滿了一大張海報。之後進行投票,決定模型製造重點。下午6點,一部可供測試的原型車出爐,具備了車體外型優雅迷人、籃子可堆置在車架上的組合設計、一支可向客服人員詢問的麥克風,以及一個可以節省結帳排隊時間的掃瞄器等功能。照例,還要針對原型最有特色的部分,再分派任務繼續改良。

星期三上午6點,一個靈巧、曲線優美的車體架構,已經由一位資深焊工打造完成。負責製造模型的設計師則辛苦地改良車輪。

第四天,就在眾人開始組裝車體,並將超市菜籃放到特別打造的車體時,凱利突然說:「你們不會要用這些籃子吧?」於是,工作房的人取出幾張樹脂板,開始扳折出幾個籃子。同時,每個環節的組裝測試工作也已完成。最後還得幫推車漆上顏色。

星期五早上9點,當工作人員在幾百萬電視觀眾面前掀起布簾的那一刻,週遭響起了一陣歡呼。一台拉風、亮麗的創新購物推車完成了,車體的主結構兩側傾斜成弧線,有點流線型跑車的味道;開放式的車架設計,可以在上下兩層整齊排放五個標準化菜籃;推車上的兒童座椅有遊樂園裡的安全扣閂,還有趣味的遊戲板;車上還附有掃瞄器可直接結帳;兩個咖啡架;以及靈巧轉動的後輪。


凱利在節目中表示,「其實我們並不是任何特定領域的專家,我們所擅長的是將一套設計的流程,所以不管產品是什麼,我們只是設法找出如何利用這套流程來創新。」的確,舉凡寶鹼的Crest牙膏管、歐樂B的兒童牙刷、Palm Computing的Palm V、拍立得大頭貼相機I-Zone等等,都是IDEO的得意作品。



祕訣2:將設計思維引進商界學界

1990 年代,網路及高科技產業的蓬勃興盛,讓IDEO迅速崛起成為全球最紅火的設計公司。當網路泡沫破滅之後,IDEO則是改變了營運模式,除了持續推出酷炫的產品之外,也轉而聚焦於流程,為消費者營造更美好、舒適的體驗。換言之,IDEO漸漸地轉型成為一家非比尋常的商業顧問公司。

而上門尋求建議的大企業高階主管,可不是安坐在辦公室裡聽取簡報而已,還得進行角色扮演,穿上消費著的鞋子。例如,寶鹼的執行長曾被派去購物;食品集團 Kraft的高階主管為了改善供應鏈管理,被帶到某大城市的交通控制中心,觀看上百萬輛汽車每天停下和發動的過程;AT&T的高階主管則是要求使用他們的行動電話服務軟體Mmode,找到自動提款機、藥房和某種罕見的日本點心。

結果證明,Mmode操作困難,有位主管還是打電話叫老婆上Google幫他找。於是他們瞭解到,他們的競爭對手不是Verizon(美國最大電信業者),而是「真實的生活」。同樣地,大型健康照護中心Kaiser Permanente在請來IDEO協助其所謂的「長程成長計畫」後,發現原來要吸引更多患者上門,他們不需要大興土木,建造昂貴的病房設備,真正要做的是「改善患者體驗」。

對於許多上過IDEO「身體激盪」「腦力激盪」的大客戶而言,赫然發現其很多事情都是常識,但人們往往因為習慣、惰性和制約的緣故,喪失了觀察細微之處的能力。IDEO是十足的行動派,因為唯有實際付諸行動,才能激發創意。目前正在史丹福大學推動「設計學院」創立事宜的凱利說,「我一點都不擔心創意會被客戶學走,因為就算他們學會了這禮拜的創意,我們下禮拜還會想出更好的創意。」


祕訣3:將設計和開發的機會視覺化、具象化

在IDEO,創新是根植於一套集體合作的方法,同時考量使用者的需求、技術上的可行性,以及商業獲利能力。這套創新的機制採用了一系列的技巧,將設計和開發的機會視覺化、具象化,以利於評估和修正,茲列舉如下:


1.觀察。觀察使用者是每一項設計方案的起點,並由IDEO的認知心裡學家、人類學家和社會學家等專家所主導,與企業客戶合作,以瞭解消費者體驗。所有IDEO的設計師都非常善於觀察人,以及他們是如何與這個世界進行互動。在這部分的技巧包括:

˙追蹤使用者:到人們生活和工作的現場去,觀察人們如何使用產品、購物、到醫院看病、搭乘火車和使用行動電話等。

˙勾勒使用行為:將人們的活動記錄下來,包括在醫院候診室進行兩、三天的觀察與記錄。

˙消費者的使用歷程:追蹤消費者與某項產品、服務或空間的所有互動。

˙用相機寫日誌:請消費者把他們對於產品的使用情形和印象,記下影像日記。

˙極端用戶訪談:和對於產品或服務非常瞭解,或一無所知的人聊天,並且評估他們的使用經驗。

˙說故事:促使人們就個人的使用情形,說出親身體驗的故事。

˙非焦點團體:訪問各種不同群體的人或專家;例如,為了探索有關鞋子的創意,IDEO會探詢藝術家、健身運動者、足科醫師、乃至於對鞋子有戀物癖的人的意見。

˙親身使用產品或服務,以找尋細微的線索。

˙鼓勵遊戲和惡作劇,讓工作者有掌控命運和超越自我情感的感覺。


2.腦力激盪。這是一個緊湊密集、蒐集靈感和創意的過程,將觀察人們所得的資料進行分析,每一次都不超過一個小時。而且在會議室的牆壁上,還印著腦力激盪的重要原則:

˙暫緩進行判斷:不要動輒駁斥任何構想。

˙以別人的構想為基礎,再提出己見:不要說「但是」,要說「還有」。

˙鼓勵瘋狂的構想:擁抱最跳脫框架的概念,因為它們很可能就是關鍵的解決方案。

˙多多益善:儘可能找出最多的點子。一場好的動腦會議,應該可在60分鍾內,蒐集到上百個點子。

˙具象化:使用黃色、紅色和藍色的筆,在五顏六色的便利貼條上寫下點子或畫下構圖,並貼在長寬各30英吋(約76.2公分)和20英吋(約50.8公分)的海報上,最後還可以用貼條投票表決出最好的幾個構想。

˙專注討論,不要偏離主題。

˙一次進行一場對話:不打斷別人的對話,不駁斥,不輕蔑,不得粗魯無禮。


3.快速製作原型。如果一張照片勝過千言萬語,那麼在IDEO,一個原型勝過千張照片,因此製作原型不但是一種創新的語言、一種生活方式,更是溝通與說服的工具。重要的是,原型是一次次趨近於成品的「不良品」,愈早失敗,愈早找出問題所在,成功的速度就愈快。

˙製造可操作的模型:將可能的解決方案視覺化,除了容易創造驚奇,更容易改變想法,促使接受新觀念,幫助客戶或決策者在面臨昂貴和複雜的功能時,加速決策制定和創新。最好的原型材料是泡棉、塑膠或木材。

˙什麼都可以製作原型:無論是產品或服務,網站或空間,都可以製造出模型,例如醫療中心或博物館大廳等。

˙善用攝影機:透過像是電影預告片的形式,將構想或是消費者在產品及服務推出後可能的使用體驗呈現出來。如果你負責和服務或人因工程有關的專案,有時候夠過即興安排劇情中的虛擬人物,有助於組員甚至是客戶表達他們的易見。

˙追求速度:以快速和廉價的方式製作模型,絕不要浪費時間在複雜的概念上。

˙不求細緻花俏:製作原型只是為了展現設計概念,切勿花費太多心力、時間在細節上。

˙創造情節:展現各式各樣的人如何以不同的方式使用產品或服務,以及如何透過各式各樣的設計,以滿足使用者個別的需求。

˙身體激盪:即興安排劇情,虛擬出不同類型的消費者,並且實地模擬他們的角色。例如,在老人安養中心,拿著柺杖或行動支架實際走一趟。


4.重複評估和改良原型。在這個階段,IDEO會將諸多選項過濾到只剩幾個可能的解決方案。做法為:

˙腦力激盪:以非常快速的議程,剔除不可行的構想,鎖定剩餘的最好選項。

˙專心製作原型:就少數幾個重要的構想,專注打造原型,以達到問題的最佳解決方案。

˙加入客戶觀點:主動地邀請客戶參與這個流程,以過濾選項。

˙展現紀律:毫不留情地做出選擇。

˙專注於流程的結果:達到最佳解決方案。

˙達成協議:取得利害關係人的大致認可。愈多高階主管拍板敲定了哪項解決方案,成功機率就愈高。


5.執行。完成了構思的過程之後,就進入了將概念打造出成品的最後階段。

˙集結IDEO的工程、設計、社會科學專家,發揮所常,實際創造出產品或服務。

˙選擇製造夥伴。

˙廣泛測試成品。

˙必要時還可協助客戶推動及時與成功的產品上市活動。

TED's Open Translation Project brings subtitles in 40+ languages to TED.com

We here at TED are thrilled to announce this news!

NEW YORK, May 13, 2009 — The acclaimed 18-minute talks available free on the TED website will now be accessible beyond the English-speaking world, through the TED Open Translation Project (www.ted.com/translation), which launches today, generously sponsored by Nokia.

A year in the making, the project offers video subtitles, time-coded transcripts and the ability for volunteers worldwide to translate any talk into any language. The project launches with 300 translations in 40 languages; more than 200 volunteer translators have already contributed.

2009年6月2日 星期二

姚仁祿:未來 5000 天的世界

5000 天是13多年,未來的世界,會有什麼不同的面貌?


TED Global 2009

主題為「The Substance of Things Not Seen」的 TED Global 2009 將於2009721日至24日在英國牛津舉辦,網址:http://conferences.ted.com/TEDGlobal2009/

TEDIndia 將於2009111日至4日在印度邁索爾舉辦(網址:http://conferences.ted.com/TEDIndia/

主題為「What the World Needs Now」的 TED2010 將於201029日至13日在加州長灘舉辦,屆時還將在加州棕泉進行聯播(網址:http://conferences.ted.com/TED2010/

簡媜:創意藏在細節裡

【聯合報系校園特約記者王慶剛/台北報導】

「在最壞的時刻,通常都埋藏著可歌可泣的主題、極為驚心動魄的材料,等待我們去挖掘、體驗、解釋!」以《水問》、《女兒紅》等書享譽盛名的知名女作家簡媜,在政治大學與學生閒談寫作,表示生活處處皆創作來源,運用觀察力與感受力,就能造就令人眼睛一亮的作品。

應政大中國文學系「中國現代散文選讀」課程之邀,簡媜日前以「時光與記憶的魔術──閒談寫作」為題,分享自身創作經驗,可容納近百人的會場座無虛席,不少人席地而坐;除了修課學生外,更有不少政大非中文系的學生,甚至有高中生帶著國文課本到場聆聽,爭相目睹知名作家丰采。

簡媜在講座後接受記者專訪表示,學生若對創作有興趣,首先要多寫,多參加文學獎,「多找戰場發揮,不要怕失敗」,同時要大量閱讀他人創作,不論古今中外,如此才能汲取前人智慧,化為自身創作能量。

近廿五年前甫出版第一本書《水問》,因此聲名大噪的簡媜,一直以「計畫寫作」的理念貫穿創作生涯,簡媜習慣創作前預先設定寫作主題,而不是靈光乍現地創作。簡媜因此對作品有很高的要求及期待,她表示,每一本書代表她人生階段的變化與體驗,書寫也轉化生活的瑣事成為創作題材,她形容為「化漫天的煙塵為思想的凝露」。

對於創作,簡媜期許能貼近時代的心臟,並具有呼喚的作用,感動他人。她認為,文字是最迷人的魔術。能透過白紙黑字,讓陌生的角落中,陌生的讀者得到安慰,就是作家最大的報酬。

模仿名句「惡魔藏在細節裡」,簡媜提出「創意藏在細節裡」的觀念,她表示,生活中的細節都是創作的來源,只要運用觀察力與感受力,都能造就令人眼睛一亮的作品;生活中處處是靈感,沒有好壞之分,端看書寫者有沒有「技術」提煉題材中的菁華。

對於人生,簡媜告訴在場學生要先作自己應該做的事,再做喜歡的事。「我的優點就是我通常會把應該做的,雖然不喜歡,變成好像蠻有趣的!」簡媜認為,人生中大部份的境遇都不討喜,但如果有創造、想像與改造的能力,把應該做的事變得有趣,會有截然不同的結果。

簡媜也告誡,年輕人不應拘泥在某一種訓練或框架,要勇敢逾越,不怕犯錯。年輕人要有開創性,要允許跨領域的結合與碰撞。「不同的領域、主題、材料,彼此之間的碰撞,會有一些很美妙的東西。」

簡媜以最新創作《吃朋友》為例,提醒學生遇到人生逆境時,要有非比尋常的堅強,更要熱愛生命、吃苦耐勞,並且永遠不要丟棄作為一個「人」的美好品質,這樣人生旅程必然不同。


呂紹嘉擔任NSO音樂總監

懸缺近兩年的國家交響樂團(NSO)音樂總監終於揭曉,由曾任德國漢諾威國家歌劇院音樂總監的呂紹嘉擔任,消息一出,樂團、音樂界都歡呼不已。

呂紹嘉出身新竹醫師家族,自小學琴,就讀台大心理學系替人伴奏時,被當時台北市立交響樂團指揮陳秋盛斷定可以當個好指揮,自此走上指揮路。維也納音樂國立音樂院畢業後,他在6年內連得法國貝桑松、義大利佩卓第與荷蘭孔德拉辛三大賽首獎,成為指揮三冠王,此後名揚國際。

近20年來,呂紹嘉屢任國際各樂團及歌劇院音樂總監、指揮,也常回台與各樂團合作,都極受好評。前年NSO就曾力邀呂紹嘉當音樂總監,當時呂紹嘉才卸下漢諾威重任不久,連提名都拒絕;今年他認為自己「休息夠了、準備好了、緣分到了」,總算點頭。

呂紹嘉強調,讓他改變主意最重要的關鍵是近年和NSO合作,都覺得該團不斷進步,「但台灣音樂教育、推廣做得還不夠,我這幾年沈澱出一些想法,也希望藉NSO落實。」他表示,未來將讓曲目走得更廣更深,也會開展本土曲目,並舉辦小朋友音樂會等。

目前呂紹嘉仍是「準」音樂總監,要從明年才開始5年任期,周六將在新竹舉行音樂會,曲目包括德弗乍克新世界交響曲,「我要藉第二樂章反映自己的思鄉情懷」。


【2009/06/02 聯合報】http://udn.com/

陳宜倫帶學童養豬 科展奪冠

【聯合報╱記者魯永明/嘉義縣報導】

高雄師範大學化學系畢業替代役男陳宜倫,以「豬飼如意」為研究名稱,帶領嘉義縣鹿草鄉碧潭國小學童研究飼料多寡對豬體重及吸收率的影響,發現飼料適中最好,既可減少汙染,又符合經濟效益,勇奪全縣中小學科學競賽生物組冠軍。

「當初就是因為以養豬為業的家長會長林政嘉常抱怨飼料不斷漲價,傳統觀念又認為要把豬養肥,就是讓牠吃到飽,使養豬戶吃不消,我才決定做這個研究。」一個半月後就要退伍的陳宜倫笑著說。

陳宜倫說,他和學童飼養6隻仔豬10天,分高中低飼料三組,發現以中飼料組每天1.5公斤飼料量,賺取1626元最多;高飼料組每天1.8公斤飼料,賺1508.4元;低飼料組1.2公斤只賺1000元。
此外,豬吃愈多,糞尿愈多,顯示飼料適中就好,吃到撐,既浪費飼料也增加汙染。

「宜倫允文允武,是我們的得力助手,更是學童的好哥哥」,碧潭國小校長邱文嵐對陳宜倫稱讚不已。

難能可貴的是,碧潭國小是一所偏遠學校,全校僅66名學生,家長大都務農,陳宜倫已考取台大海洋研究所,卻放棄到都會服役的機會,自願到鄉下學校,假日時還照顧住朴子市的罹患重病祖母。

「偏遠地區教育資源不如都市,但學童積極求知和負責的態度,絕不輸給都市小孩。」宜倫對6名四、五年級的參賽學童表現很滿意。

學童林俞凱、黃瑀珊及劉子瑜說:「中午不睡覺到豬舍看仔豬,好有趣喔!」他們都表示,研究過程發現「吃到飽不一定就健康」。

名揚國際的指揮家-呂紹嘉


德國漢諾威國家歌劇院成立三百多年來,唯一非德國人的音樂總監……


我的女兒今年上小學一年級,為了適應新環境,原本喜歡的才藝課程必須做一些割捨。她說:「所有的課都可以停,只有古典音樂欣賞不能停唷!」沒想到她會對「古典音樂欣賞」這門課情有獨鍾。而這門課的指導老師正是呂紹嘉的大姊——呂純芝老師。


呂紹嘉救了「顏如花」

幾個月前很偶然的機緣中,在呂純芝老師的家中認識他們的父母。進而與他們有更進一步的交往。我觀察到他們的溫文儒雅、謙虛認真,和那種不愛賣弄的內涵。讓我覺得呂紹嘉的成功絕非偶然。最令我驚訝的是呂伯伯書架上擺滿了字典——德文、法文、義大利文都有,是為了將呂紹嘉寄回的國外樂評翻譯成中文和日文。

樂評中有一篇讓我印象深刻,那是德國最有權威的大報之一——Farankfurter Allgemeine的標題-呂紹嘉的音樂救了「顏如花」(楊納捷克的歌劇)的首演。原來,那是一場以現代眼光重新詮釋的演出。觀眾雖然對導演的新潮不能接受,但對呂紹嘉指揮的音樂卻讚賞不已。

這樣傑出的音樂家的成長過程是怎樣的呢?


快樂健康的童年

現在不是很流行一句話「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嗎?所以台灣大多數有音樂天賦的孩子都從小學起就送往音樂班。但是,呂紹嘉的成長模式卻完全不同。

九歲時父母親不顧當時一股送天才兒童出國深造的熱潮,反而獨排眾議,讓呂紹嘉能在父母的呵護下,擁有健康快樂、溫暖的童年。也沒有因為怕他的手受傷而禁止他打籃球、遊戲。從小學到大學,玩得身上掛彩、手指吃蘿蔔乾是常有的事。

但是父母親很用心地為他營造音樂環境。在他4、5歲古典音樂唱片還很貴的時候,就買了整套世界名曲大全,還有小孩專用、好操作的唱機。史坦威琴(Steinway)才剛開始進口,就不惜鉅資為了他買演奏琴。那時父母並沒有以「大指揮家」為目的來教育他!只是單純地讓他的專長有所發揮,讓他快樂而已。


音樂教育答問

當我得知呂紹嘉將於1月25日回台指揮恩師陳秋盛老師帶領的台北市立交響樂團時,我興奮極了,這麼難得的機會,我一定要代替許多關心子女音樂教育的父母們問幾個問題。


影響你步入音樂之路最大的人或事是什麼?

答:我覺得影響最大的還是父母親給我的生活、教育環境,使我在一個溫暖、沒有壓力的氣氛中,卻能不失紀律地朝自己性向目標邁進。還有陳秋盛老師是使我走入音樂之路的決定性因素。

我永遠記得大一時幫陳老師的小提琴學生伴奏,他從我的鋼琴彈奏中就看出我能成為好指揮,並主動教導我。他的指導方式非常具有啟發性,而且彷彿從一開始就看出我的發展性。


古典音樂教育應該如何帶入兒童的生活?它對人生的重要性為何?

答:以自然而不勉強的方式,最理想的狀況是父母能常常適時地對小孩展露自己對音樂的熱愛,而不是由上往下強迫性的。

音樂是人類共通的語言,而古典音樂是人類文化中最寶貴的資產之一,它使人能超越時空語言、種族、文化隔閡,進入真、善、美的境界。在今日這個日益物質化、事事講求速成,甚至懷疑人生精神層面意義的世界中,更顯得古典音樂對人生的重要。


有必要從小學起就進入音樂班嗎?

答:這個問題並不像1+1=2這麼明確,因為在親友中,我就觀察到有許多人從小學、初中、高中音樂班、大學,到出國甚至回國就職都很順利,也有人中途轉出。中途轉出音樂班的人裡面有的適應不良,有的覺得音樂班限制了生活中別的層面的認知,也有人原本就打算只在音樂班內待三年。小孩的個別差異極大,要仔細觀察孩子的性向、個性,再做個明智的選擇,這一方面恐怕只能偏勞父母了。


呂紹嘉簡歷

*1994年獲荷蘭「孔德拉辛」指揮大賽首獎,同時也是國際知名的法國貝桑松指揮大賽首獎,金琴獎得主及義大利佩卓地國際指揮大賽冠軍。

*現任德國漢諾威國家歌劇院音樂總監,萊茵愛樂國家交響樂團音樂總監。2001年8月起就任漢諾威國家歌劇院音樂總監。短短一個樂季中就將漢諾威國家歌劇院的音樂水準提升到令人刮目相看的地位。德語區最具權威性的音樂刊物「歌劇世界」中,多位知名樂評將他評為「年度最佳指揮」,將漢諾威歌劇院評為「年度最佳歌劇院」。

資料來源:EpochTimes Taiwan

2009年5月31日 星期日

Apple 中的貧民富翁

從2009年1月開始,蘋果公司一直在向外界講述人們靠iPhone手機軟件發財的故事,聽上去簡直就是《貧民窟的百萬富翁》現實版。


SUN 公 司 的 工 程 師 EthanNicholas與老婆Nicole一度為錢傷腦筋,房貸、孩子的醫療費,他甚至已經開始委託出售自己的房子。有一天,EthanNicholas突然想起有個傢伙因為寫了一個叫Trism的iPhone遊戲而賺了25萬美元。「只要有其中的一點收入,就夠我撐過這段時期了。」於是EthanNicholas開始利用業餘時間,坐在沙發裡,一邊喝飲料一邊開發出了一款名為iShoot的遊戲,每套4.99美元的iShoot讓他在第一天就賺了近1000美元,他跟老婆Nicole幾乎「高興得跑到街上跳舞去了」。今年1月,他又推出一個免費版的iShoot,希望藉此刺激付費版本的銷售量,結果許多人玩得不過癮,便真的花了2.99美元升級為付費版本。在最高峰的時候,iShoot一天賣出了17000套,從而為Nicholas帶來了35000美元收入。「當時我立刻想到我的老闆,我打電話過去跟他說,我們得談談。」Nicholas表示,「我說我要辭職了。」

「蘋果的iPhone和AppStore,僅僅兩招,就搞得電信圈天翻地覆。」國際咨詢公司BDA的咨詢師張宇說。蘋果的成功證明了一個道理,那就是如果沒有商業模式的創新,技術的創新也只能是隔岸之花。

MP3不是蘋果公司發明的,iPod也並不是外觀和技術最牛的播放器,但蘋果將iPod與iTunes相結合,開創出一種全新的商業模式,控制了整個在線音樂服務——向下掌控用戶,向上掌控音樂發行商。問題的關鍵還在於,這種創新哲學最終讓人們充分享受到了自由的快樂。

iPod+iTunes的大獲成功,讓蘋果相信同樣成功的經驗可以在移動互聯網上得以複製。2008年7月11日,蘋果AppStore——「iPhone的軟件應用商店」上線,這個平台上大部分應用產品的價格都低於10美元,並且有約20%是供免費下載的。用戶購買應用所支付的費用由蘋果與應用開發商三七分成。截止到2009年初,平均每天約有180個的新應用在AppStore上發佈。蘋果鼓勵開發者選擇適當的時期採取免費方法吸引用戶,待到產品流行之後再調整價格,得到更多的收益,並避免了產品一出生就石沉大海的命運。

人們看到,越來越多的新奇的應用在這個商店大受歡迎。例如,一個叫做SmuleOcarina的模擬陶笛樂器軟件,只要用戶向話筒吹氣,並用手指按住屏幕上相應的「笛孔」,就可以吹奏陶笛般的音樂,這看起來確實很神奇。

本文更多內容請點選連結

2009年5月30日 星期六

掉髮基因 研究員找到了


根據日本研究人員在「國家科學研究院學報」(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發表的最新報告指出,人類掉髮、禿頭的原因,其實與體內的Sox21基因有關聯。

日本研究人員先是繁衍一批缺乏Sox21基因的老鼠,接著進行觀察,結果小老鼠們在出生第11天後開始掉毛,從頭部開始沿著背部掉毛,最後連尾巴的毛都掉光,在20日至25日之間,掉光毛的老鼠再度長出皮毛,但隨後又開始掉毛,其循環現象超過2年以上。

研究人員表示「我們証實Sox21基因在人類毛幹角質層形成過程中的作用。這個結果顯示Sox21基因可能與人類掉髮甚至禿頭有關。」

資料來源:自由電子報2009年5月26日

The Top 10 Social Networks for Creative People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列出了十個全世界最有名的社群網站,這些網站可以幫助我們去加入其它的團體,與全世界的人互相分享知識與心得;作者首先說到,要想在創 意上有所突破,那麼加入一個充滿創意的團體是相當重要的,成員間可以互相影響與學習,而網路的出現更讓學習是沒有國界的,而近幾年新起的社群網站,更是讓 各種形形色色的團體大量出現;作者最後舉出了十個社群網站,例如Facebook、 Myspace、Twitter等,相信能讓我們從中受惠不少。

連結 :Lateral Actio

2009年5月26日 星期二

廣告說故事





片子雖然是潘婷的公益廣告,但宣傳的商業手法卻不落俗套,全片揭示的是一個勵志主題:在困境中仍然能保持積極樂觀的人,才是一個真正的強者~~ 廣告折射人生

一個從小聾啞的女孩,懷揣著音樂的夢想長大,卻經常遭受姐姐的不屑與打擊。正當她對自身的價值產生疑問的時候,一個流浪藝人告訴她:「音樂,只要你閉上眼睛,就能看見。」

兩人同時入圍音樂節,由於嫉妒和害怕,姐姐在比賽前雇人摔壞了妹妹的小提琴,打傷了一直在教導妹妹的流浪藝人。自以為陰謀得逞,但是妹妹仍然出現在比賽現場,飛揚的卡農從殘破的小提琴中破繭而出,震動了所有人的心。

這是一部相當完整的濃縮版電影,伏筆,發展,轉折,高潮,典型的人物性格,激烈的矛盾衝突,可以說一切符合戲劇的元素都在本片中一一呈現。開場的悲劇化色彩濃烈,聾啞的小女孩和落魄的流浪藝人同樣都是悲劇的代表人物。

而最後的高潮運用了很多意象化的景物,曠野,蝶化,朝陽,都預示了一個新的方向。極具衝擊力的運動鏡頭,充滿情緒化的蒙太奇剪輯手法,和引導人物命運的卡農樂曲,都給這部影片賦以激昂的史詩感。

藝術介入空間… 轉角遇見美

by 周美惠 2009/05/26

把水泥堤岸「擦掉」好讓東海湖恢復原來地貌、將破瓦殘磚改造成美感教育場所、讓自行車道與藝術和生態結合…當藝術「軟性低調地介入公共生活空間」,文化不再遙不可及!

打破藝術「空間占領」的孤僻特質,文建會現正推動的「藝術介入空間」計畫,本著「公共空間需要什麼,藝術創作能為它盡什麼力量?」的基調,將藝術引入公共生活空間,生活美學的效應持續發酵中。

地方文化 承載藝術創造

「藝術介入空間」是文建會積極推動的「生活美學運動」的主軸,希望以地方文化承載藝術創造的模式,著重在社區參與和交流,藉由藝術家和民眾一起從事藝術活動的模式,讓藝術深入居家環境,進一步重新建構在地人力、喚醒居民對在地及環境的認同。

審核過關 補助五百萬元

此一計畫去年底啟動,從全台各地六十八個提案中,遴選出十五個執行單位,每案以三百萬至五百萬元預算,深入社區、打破藝術藩籬,實施以來廣獲迴響。目前第二期徵件,總預算約六千萬元,獲審核通過的計畫,最高可獲得新台幣五百萬元補助。

文建會主委黃碧端希望,為期五年的生活美學運動,每一年都能選出優秀的計畫,讓土地長出藝術的花朵,讓藝術豐富生活的空間。

土溝村民 彩繪農舍牆面

過去,文建會曾執行具實驗性、被視為「藝術介入空間」先驅的「公共空間藝術再造計畫」。如:由台南土溝農村文化營造協會與台南藝大建築所合作的「平安竹仔腳」環境改造計畫,即以土溝村的農舍牆壁、空地及大樹下為重點,在鄉間營造藝術化空間,最近獲第二屆公共藝術獎的「最佳民眾參與獎」肯定。

拆除堤岸 東海湖水連天

東海大學針對「藝術介入空間」提案的「擦掉酖酖東海湖公共空間再造計畫」,則可說是東海大學「校園放牧」公共空間藝術計畫的延伸。「擦掉」採減法美學概念,由東海大學師生率民眾參與「推牆、鋪沙及闢路」行動,拆除兩百多公尺長的湖邊水泥堤岸,接著鋪設三百多立方的細石,將讓東海湖恢復原有地貌,地與水從此不再有隔閡,可望成為台灣「減法」藝術的指標。
嘉義北勢文化發展協會提案的「大莆林聚落‧藝術輪軸線創作計畫」,試圖讓自行車道與藝術、生態相結合,邀藝術家和民眾在公共空間創作,既貼近生活的美感經驗,同時認識土地與生態,正朝向永續經營的藝術環境理想邁進。而隨著一個又一個「藝術介入空間」在各地啟動,生活美學的無限可能也開啟了我們的視野。

【2009/05/26 聯合報】@ http://udn.com/

LICC: The London International Creative Competition

London International Creative Competition (LICC) is a physical and virtual venue to promote and champion all facets of creativity - from writing, film and installations to painting, new media and performance art -- connecting artist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in one internationally renowned competition.

Entries will be juried by a board of internationally esteemed and distinguished artists, writers, curators, gallery owners and other luminaries of the visual arts.

LICC invites passionate visual artists, regardless of experience or nationality, to submit their innovative artwork for inclusion in the LICC competition.

The jury-selected finalists and shortlist will be published in the LICC Annual Awards Book, on the LICC website and will be announced to the creative arts and media outlets worldwide.

The 15 finalists work will be presented at the LICC awards ceremony in London, one prize-winner will be chosen by the jury to receive the £2,000 cash prize.

Deadline for entries is May 31, 2009.

2009年5月21日 星期四

Do Goals Hurt Your Chance of Success?

When we talk about measuring impact, evaluating nonprofits or how to compensate nonprofit executives, we are implicitly talking about setting goals. Unless you have a goal, you cannot measure your progress towards reaching it. Right?

But it seems that setting goals can be dangerous. In a recent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working paper titled Goals Gone Wild (hat tip Phil Cubeta) the authors make the case that setting goals can be counterproductive.

From the article:

“In this article, we argue that the beneficial effects of goal setting have been overstated and that systematic harm caused by goal setting has been largely ignored. We identify specific side effects associated with goal setting, including a narrow focus that neglects non-goal areas, a rise in unethical behavior, distorted risk preferences, corrosion of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reduced intrinsic motivation. Rather than dispensing goal setting as a benign, over-the-counter treatment for motivation, managers and scholars need to conceptualize goal setting as a prescription-strength medication that requires careful dosing, consideration of harmful side effects, and close supervision. We offer a warning label to accompany the practice of setting goals.”

The gist of the article is that when you set a goal, you tend to pursue it at the expense of everything else. This can be a good thing if the goal is very well defined and captures the core of what you are trying to achieve. But it can also literally blind you to other important things that are going on. Don’t believe me? Check out this video to see how dramatic your blindness can be.

So here’s the thing, when we try and achieve impact and measure it, we need to be very careful in how we define impact. For instance, defining a “good nonprofit” by looking at the ratio of overhead costs to program costs ends up systematically starving nonprofits of the resources they need to grow. Oops. Incentivizing bankers to make mortgage loans without regard to the borrowers ability to pay it off broke our economy. Oops.

Does this mean goals are bad? No, but it does mean that, as the HBS paper states, goals are “prescription-strength medication that requires careful dosing, consideration of harmful side effects, and close supervision.”

Powerful tools are usually dangerous if used incorrectly, so this should be no surprise. But when we incentivize people to achieve certain goals, we better make sure they are the right ones. Otherwise we might just accomplish the wrong thing.

資料來源:Stanford Social Innovation Review

心腦研究專題演講:「創造力的認知歷程及其影響因素」

政大將於5月25日(週一)上午10點至12點邀請本校師資培育中心葉玉珠教授於第八教室一樓會議室舉行專題演講,其演講題目為「創造力的認知歷程及其影響因素」。


葉玉珠教授為本校特聘教授,同時也是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97年度傑出研究獎得獎人。葉教授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在教育心理學相關領域的理論與運用,其研究方向包括:創造思考、批判思考與數位學習、正向心理學及其他教育心理學領域之研究、評量工具之發展。近期內結合心智與大腦研究的發展趨勢,進一步探討創造力與神經科學的關聯,未來欲進行的研究方向為設計實驗教學,利用事件相關電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腦波監控儀等儀器探討創造力的歷程或表現。


本次演講活動後段,亦將延伸討論如何運用功能性核磁共振腦顯影(fMRI)技術,在創造力及其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相關課題。

報名網址

2009年5月19日 星期二

TED VIDEO: Seth Godin on Tribes

Fast Companya每天早上寄給你五個有關創新的故事

Fast Companya週一至週五,每天早晨寄給你五個有關創新的故事,每週主題分別為:週1:領導、
週2:設計、週3:科技、週4:經濟、週5:
the Best of Fast Company。趕快去訂閱吧

100 Most Creative People in Business

There are no rules about creativity. Which made constructing our list of the 100 Most Creative People in Business a tricky task. We looked for dazzling new thinkers, rising stars, and boldface names who couldn't be ignored. We avoided people we've profiled in the recent past. We emphasized those whose creativity addresses a larger issue -- from the future of our energy infrastructure to the evolution of philanthropy to next-generation media and entertainment. So read on. Enjoy. Quibble. Complain.

更多內容請連結至 Fast Company

設計是追求生活價值的能力:Freitag 包包的故事

兩個愛自助旅行的瑞士年輕兄弟,他們很環保,喜歡DIY動手做包包。有一天他們從廚房的窗戶看著來來往往的卡車,忽然靈機ㄧ動,如果我們可以把蓋卡車廢棄的棚布切一塊下來做成ㄧ個個獨一無二的包包,不但環保,且這些棚布隨著卡車到處征戰,一定超級堅固,又防水!!!

經過用心的解決問題,Freitag包包 就這樣誕生了。

直到現在,Freitag 還是用人的手去手工切下來,依顏色分類、製作, 所以它的包包都是唯一的。直到今天它還是用卡車棚布,汽車安全帶,內胎和用過的安全氣囊做成個性化的包包,深受年輕族群的歡迎。

猜一猜經過富有設計美感的環保包賣多錢? NT$9800元

古代文人慢活的情趣

文/張麗華/僑教藝文專欄
圖/故宮博物院提供


現代人生活緊張忙碌,壓力大,導致各種疾病纏身,有心人士開始提倡、實踐慢活的理念。你想知道古代的文人如何享受慢活的情趣嗎?宋徽宗趙佶的「文會圖」,描繪讀書人聚會時聽琴、品茗、吟詩、論文的情景,充滿了慢活的氣氛。


文會圖 趙佶 宋代

更多內容請參考張麗華老師網站

2009年5月14日 星期四

五本幫助您提升創造力的書

在 Intent .com 網站中架設了一個 My Favorite Five Books的專題,有人分享了改變他一生的五本書,當然也有人推薦了五本可以幫助人們提升創造力的書。

Posted Mon, 05/11/2009 - 18:19

These five books will fan your creative fire. Each one got my imagination racing and inspired me to get to work.

1. Virginia Woolf, A Writer's Diary (I'm a huge Woolf fan, and have read this book at least four times, maybe more)

2. Christopher Alexander, et al., A Pattern Language (I can't stop talking about this book)

3. Scott McCloud, Understanding Comics: The Invisible Art (I have no interest in comics, at all, but was exhilarated by this book)

4. Bob Dylan, Chronicles: Volume One (and I'm not even a fan of Bob Dylan's music)

5. Edward Tufte, The Visual Display of Quantitative Information, 2nd edition (very dry title, but a fascinating, beautiful book)


Malaysia: ICT education for a “creative society”

Malaysia: ICT education for a “creative society”

By Alice Kok | 12 May 2009

Malaysia Higher Education Ministry is studying how to develop a creative and innovative Malaysian society through human capital development.

The ministry is planning to work with Microsoft in unearthing creative and innovative students of tertiary institutions in the area of ICT and with Shell Malaysia in energy saving.

Its minister Datuk Seri Mohamed Khaled Nordin said the study to produce creative, innovative human capital was started last year by the Malaysian Invention and Design Society (MINDS), Universiti Teknologi Mara and Malaysian Design Council. This study will be looking at programmes by government agencies that could contribute to the creation of “innovative human capital”.

We hope when the study is completed, expected this year, we will be able to draw up a national blueprint in this context,” he said. “Malaysia wants to move away from a resource-based economy to one generated by innovations with the existence of an innovative society, which will indicate that the country has reached developed-nation status,” he said.

Nordin said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s were vital for a country and studies had shown that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contributed to higher productivity, Gross Domestic Product, economic growth and improved standard of living.


Educational Games from Nobel prize Org.

Educational Games

Educational Games

You don't have to be a genius to understand the work of the Nobel Laureates. These games and simulations, based on Nobel Prize-awarded achievements, will teach and inspire you while you're having FUN!
更多遊戲請直接連結至該網站 Educational Games from Nobel prize Org.